
多方询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闽 、 楚 、 滇 、 黔 ,则余间得其梓; 秦 、 晋 、 川 、 洛 ,则余时友其人。旁諏歷閲,大概非四方比矣。” 清 王韬 《香港略论》:“以 香港 僻在一隅,纪述者罕,於是旁諏故老,延访遗闻,成《香港略论》一篇。”
“旁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说明:
基本释义
该词由“旁”(广泛、多方)和“诹”(咨询、询问)组合而成,意为“广泛征询意见”或“多方查问”。常用于描述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的探询以获取信息或建议。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如历史文献、政策制定或学术研究中,强调全面收集意见的过程。例如:“此事需旁诹群议,方可定夺。”
近义词与关联词
注意区分
需与“旁骛”(分心)、“旁证”(间接证据)等形近词区分,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具体例句或古汉语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辞书。
《旁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在旁边议论指责。拆分部首为“方”和“言”,笔画数为8画。
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多用于描述人们对于他人的言行进行批评或指责。在古代文献中,旁诹一词经常出现在古人吟诗作对,群众辩论的场合。
在繁体字中,旁诹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在的写法相比有所不同,但是旁诹这个词的基本构造和含义并未改变。
以下是几个使用旁诹的例句:
1. 公众对于政府的不作为进行旁诹。
2. 在会议上,我听到身边的人在旁诹我的能力。
3. 他经常在背后旁诹他人的缺点。
旁诹的组词有旁观、旁门、诹访等。
旁诹的近义词有议论、指责、批评等。
旁诹的反义词没有固定的对立词,但可以与赞美、称赞等意义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