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河步 ”。
河埠是汉语中表示"河流沿岸供船只停靠、装卸货物或行人上下船的石砌台阶设施"的专有名词,亦作"河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河边用石头砌成的供人上下船或洗衣、汲水的台阶"(来源:商务印书馆,2017)。该词由"河"与"埠"复合构成,"埠"字本义即为停船的码头,《汉语大词典》引证《广韵》记载:"埠,船埠,泊船处也"(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从建筑形制来看,河埠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垂直于河岸的台阶式踏道、连接陆地的平台以及加固结构的石质护岸。这类设施常见于江南水乡古镇,如苏州山塘街的河埠群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双落水"形制,即左右对称的台阶设计(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江南水乡建筑志》,2020)。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最早见于宋代《梦溪笔谈》,记载汴京虹桥"两岸皆设河埠"。至明清时期,随着漕运发展,河埠衍生出"官埠"与"民埠"之分:官埠多设于州府要津,配备税关和货栈;民埠则为村落公共设施,承担浣衣、取水等民生功能(来源:中华书局《中国水利史稿》,2003)。
在方言区存在称谓差异,吴语区多称"河埠头",闽南语称"水埠头",粤语则称"码头"或"埗头"。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方言大词典》特别指出"河埠"在太湖流域特指"设有石栏杆的精致码头",与普通土质码头形成区别(来源:复旦大学《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
“河埠”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河埠”指河边供船舶停靠的码头或渡口,通常用于描述水运交通中船只停泊、装卸货物或上下乘客的场所。该词由“河”(河流)和“埠”(码头)组成,其中“埠”通“步”,两者在古汉语中常互换使用。
二、词语构成与用法
三、相关扩展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表里山河”)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古籍或地方志资料。
阿挠白毳白语半间不界背文备阅驳骆财利颤笔超踰伧言怆怆传籍炊烟稻柴道华二许峯峦该练梗夺餜子汩振浩唐洪波洪壮虎略龙韬狐狸精鹘鸰讦激禁府鸡群鹤酒吧捐赈堪堪裤裆流线型里学纶省霾天盲史面形跑腿儿霈润偏昵千里骥轻眇轻诺寡信气歇戎枢生忧爽然自失疏记庶寮私人财产松瓤汰绝通分先哲弦柱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