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聚积的柴草。《列子·周穆王》:“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 杨伯峻 集释:“《释文》云:‘……苏,樵人。’案:《释文》‘人’字疑‘也’字之误。 世德堂 本改作‘也’。”
(2).指丛生的野草。 宋 范成大 《古风上知府秘书》之一:“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俯视旧篱落,渺莽如积苏。” 宋 杨万里 《寄题周子中监丞万象台》诗:“如登中天騖八极,下视积苏同絳空。”
“积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聚积的柴草
指堆积的柴火或干草,常用于描述古代建筑或自然景观中的杂乱堆积物。例如《列子·周穆王》中记载:“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此处“积苏”比喻宫殿残破后堆积的柴草状废墟。
丛生的野草
引申为茂密杂乱的野草,常见于诗词中。如宋代范成大《古风上知府秘书》中“俯视旧篱落,渺莽如积苏”,以“积苏”形容荒芜的草丛。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列子》及宋代诗词原文。
积苏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鱼儿聚集在水中的苔藓。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鱼群聚集在一起的场景,也可以比喻人群聚集等。
积苏的拆分部首是禾和艹,分别表示植物和草。它的笔画数是12画。
积苏最早出现在《楚辞·本自飞鸟经》中,用来形容积聚成群的鱼儿。后来逐渐被广泛使用,并衍生出引申义。
积苏的繁体字为積蘇。
在古代汉字中,积苏的写法略有不同。禾部在古字形中有时写作禺,而艹部则写作艸,形状稍有差异。但整体上仍然是由禾和艹两个部分构成的。
1. 鱼群积苏,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下画面。
2. 人群积苏在广场上,热闹非凡。
积苏可以作为一个词语使用,没有常见的与之组成词语的情况。
近义词包括鱼群、鱼儿聚集、鱼群聚集等。
反义词包括分散、散落、散开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