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拘墟 ”。比喻孤处一隅,见闻狭隘。语本《庄子·秋水》:“井鼃不可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而出格之语,不可与拘墟者道也。” 郭沫若 《羽书集·和平的武器与武器的和平》:“故尔我们的努力,是要一纵一横,亦大亦小,决不好高骛远,亦不拘虚笃时。”
“拘虚”是一个源自《庄子》的汉语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比喻因所处环境局限而见识狭隘,常用于形容孤处一隅、思维受限的状态。该词与“拘墟”通用。
出自《庄子·秋水》篇:“井鼃(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以井蛙受限于井中空间,无法理解大海的广阔,比喻人受环境或认知所困。后世如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延续此意,强调“不可与拘墟者道”。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学术或文学语境中。如需深入考据,可参考《庄子》原文及清代考据学著作。
《拘虚》是一个中文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拘》意为限制、约束,表示把事物限制在某种范围内。《虚》意为空虚、无实际内容,表示事物缺乏实质性的东西。因此,《拘虚》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对事物进行限制或约束,使其变得空虚或无实质性。
《拘虚》的拆分部首为手和虍。其中,手为左部,虍为右部。
《拘》的笔画数为8画,它由竖折、提、撇、横折、横折钩、撇钩组成。
《虚》的笔画数为10画,它由竖、横、横折钩、横折、撇、横撇、竖折钩、横折、撇、提组成。
《拘虚》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著作之中。
在繁体中,拘虚通过一些特定的字形略有变化,但整体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拘和虚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具体的变化因时代而异,这取决于古代文献和著作的书写风格和时代背景。
1. 他被社会的偏见所拘虚,不敢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
2. 这种限制只是对行为的拘虚,无法真正阻止他的内心自由。
组词:拘束、拘泥、限制、束缚。
近义词:拘谨、拘谨、束缚、约束、囚禁。
反义词:放松、解放、开放、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