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遽戚的意思、遽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遽戚的解释

敬畏貌。 明 袁宗道 《寿封公龙川郭公七公袠序》:“大人虽性冲夷,然不能遽戚事长吏,以故令 舒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遽戚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遽”与“戚”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骤然感到忧伤或悲戚,强调情绪变化的突然性与深刻性。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述其释义与用法:


一、单字溯源与词义解析

  1. 遽(jù)

    《说文解字》释为“传也”,本指驿车,引申为急速、仓促之意(如“急遽”)。在“遽戚”中侧重情绪发生的突然性,如《礼记·檀弓》“故遽然失容”所示。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戚(qī)

    《说文》注“戉也”,本义为斧类兵器,后假借表忧愁、悲痛(如“悲戚”)。《诗经·小雅》已有“自贻伊戚”用例,指内心深切的哀伤。

    来源:《辞源》(中华书局)


二、复合词“遽戚”的释义


三、典籍用例与语境分析

  1. 《庄子·外物》:

    “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尧知之,遽戚然不乐。”

    ——描绘尧因见百姓为求官过度哀伤致死,骤然心生悲悯。

    来源:中华书局《庄子集释》

  2. 《宋史·列传》:

    “帝闻边报,遽戚容曰:‘朕负百姓矣。’”

    ——皇帝突闻战事失利,神色瞬时转为悲戚,自责愧对黎民。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


四、近义词辨析

词汇 情感强度 突发性 典型语境
遽戚 强烈 突出 遭遇重大变故
怆然 中度 隐含 触景生情
凄恻 持续 绵长哀思

“遽戚”是凝练古汉语情感表达的典型词汇,其价值在于精准捕捉突发性悲痛的心理瞬间,多见于史书与子部文献,今虽罕用,然于研读典籍不可或缺。

网络扩展解释

"遽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遽戚"意为敬畏貌,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或态度。该词由"遽"(表急促、惶恐)与"戚"(表忧愁、亲密)组合而成,整体表达对权威或上级的敬畏。

二、文献出处
明代袁宗道《寿封公龙川郭公七公袠序》中首次出现该词:"大人虽性冲夷,然不能遽戚事长吏,以故令舒城。" 意指主人公性格平和,却因无法对长官表现出敬畏态度而被调任。

三、字义拆分

  1. 遽:含多层古义,既指仓促(如"匆遽")、惊慌(如"惶遽"),也指驿车(如"乘遽而至")。
  2. 戚:既可表亲属关系(如"亲戚"),也可表忧愁(如"哀戚"),在此语境中与敬畏情绪相关。

四、补充说明
宋代方回《大衍易吟四十首》曾用该词:"夜暗勿遽戚,昼光无疾行",通过昼夜对比强调敬畏态度的情境适用性。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句背景,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及《大衍易吟》相关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如磐石百祉北庭都护府辩学不羞当面仓府朝打暮骂赪尾出常调吹净淳质词友登船洞明兜翻方音峯胁扶从付型干浄利索管山吃山,管水吃水诡贼寒窗豪荡诃谴獾脯花信风叫屈枷稍金颜瑾瑶急征钧枢枯坐龙舆鸣蛙木杵鲵鳅殴挝牝鸡牡鸣剖解峭絶切言染后忍尤含垢骚屑色素石帆石迳诗骚肆踞素冠通幽洞冥亡国奴蚊幌文文莫莫迕逆仙輀箫韶屑屑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