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頳尾”。1.赤色的鱼尾。 晋 张协 《七命》:“ 范公 之鳞,出自 九溪 ,頳尾丹鳃,紫翼青鬐。”
(2).借指鱼。 宋 徐铉 《和御制夏日垂钓作》:“文竿乍拂圆荷动,頳尾时飜素荇香。” 宋 梅尧臣 《颍上得鲤鱼为脍怀馀姚谢师厚》诗:“青蓑潭上老赬尾,网中鱼买作秋盘。”
(3).《诗·周南·汝坟》:“魴鱼赬尾,王室如燬。” 毛 传:“赬,赤也,鱼劳则尾赤。”后以“赬尾”指忧劳,劳苦。 唐 罗隐 《西京崇德里居》诗:“进乏梯媒退又难,强随豪贵殢 长安 ……锦鳞赬尾平生事,却被閒人把钓竿。”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黑头期命爵,頳尾尚忧魴。” 金 元好问 《落魄》诗:“行役鱼赬尾,归期乌白头。”
(4).指奔波劳苦之人。 清 颜光猷 《京都杂咏》:“哀鸿应满野,頳尾莫忘归。”
(5).《诗·周南·汝坟》“魴鱼頳尾” 孔颖达 疏:“ 郑氏 云:‘鱼肥则尾赤。’”后以“赬尾”指鱼肥。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种鱼》:“池中得春鱼,点点活如蚁。一月便翠鳞,终年必頳尾。”
赪尾(chēng wěi)是汉语古典文献中具有特殊意象的词语,字面指“红色的尾部”,其文化内涵源于先秦典籍。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周南·汝坟》“鲂鱼赪尾”句,东汉郑玄注疏称“鱼劳则尾赤”,以鱼尾变红隐喻百姓劳役之苦。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进一步阐释此为“喻君子仕宦憔悴之状”,将生理特征升华为仕途艰辛的文学意象。
在训诂学层面,《说文解字》释“赪”为“赤色也,从赤贞声”,属形声字。宋代《广韵》标注其读音为“丑贞切”,对应现代汉语chēng的发音。古代医籍如《本草纲目》则记载“赪尾鱼”特指尾鳍呈红色的鱼类品种,体现该词在科技文献中的专业用法。
文学创作中,该意象被历代文人化用。王勃《采莲赋》以“赪尾夕潭”描绘暮色,陆龟蒙《渔具诗》用“赪尾临波”写鱼群,均承袭《诗经》比兴传统。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独立词条,释义包含生物学特征与文学象征双重维度。
“赪尾”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释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及语境综合理解:
字面含义
指赤色的鱼尾,如晋代张协《七命》中“頳尾丹鳃,紫翼青鬐”,直接描述鱼尾的颜色。由此引申为代指鱼,如宋代徐铉诗中“頳尾时飜素荇香”。
《诗经》中的比喻
源自《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毁”,毛传解释为“鱼劳则尾赤”,将鱼尾赤色与辛劳关联,后衍生出忧劳、劳苦的象征义。唐代罗隐诗句“强随豪贵殢长安”即暗含此意。
鱼肥的象征
孔颖达疏注《诗经》时提到“鱼肥则尾赤”,故“赪尾”也指鱼肥美的状态。唐代皮日休诗“终年必頳尾”即用此意。
代指劳苦之人
结合《诗经》背景,该词可隐喻奔波劳苦的百姓,如“王室如毁”反映民生艰辛。
该词既描述鱼尾的物理特征,又通过《诗经》典故发展出“劳苦”“丰饶”双重文化意象,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古典诗词中多用于托物言志或隐喻现实。
阿呀碑材背场儿逩逐贬低宾饯日月不欢而散不老衣才疏志大承想充伙处断大藩带月披星得壹甸甸丁字地衣堆纱蠹役放敖佛爷桌儿隔壁听话绠短绝泉勾阑钩落带函谷关寒灰横不拈竖不抬轰响欢服颉亢鸡肥锦衣卫颏颊渴骥奔泉朗烈罗敷有夫卢生美风凕冷女僧旁州样子蟠蛰辔兜迫促破弱浅戆起稿清心寡欲取贵睒睒摄护霜根霜栗梳云天际真人通决畏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