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is said cannot be unsaid] 话说出后,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指说话应当慎重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言已出口,驷马亦难追回。谓说话当慎重。《论语·颜渊》:“ 子贡 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过言一出,駟马追之不及舌。”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谈何容易,駟不及舌,无为强著一言,受嗤千载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猫怪三则》:“猫曰:‘无有不能言者,但犯忌,故不敢耳。今偶脱于口,駟不及舌,悔亦何及。’”
“驷不及舌”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字面含义
成语由“驷”(四匹马拉的车)、“不”、“及”(赶不上)、“舌”(说的话)组成,字面意思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已说出口的话。比喻话一出口便难以收回,强调说话需谨慎。
深层寓意
该成语并非形容语速快(如的初步解释),而是告诫人们要慎言慎行,因为言语一旦出口便无法收回,可能引发后果。例如《论语·颜渊》中子贡提到:“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即批评他人言论轻率。
出处与引用
最早出自《论语·颜渊》,后世如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中也有使用:“今偶脱于口,驷不及舌,悔亦何及”。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提醒他人或自我警示,在涉及承诺、评价、秘密等场合强调言语的严肃性。例如:“此事关系重大,切记驷不及舌。”
近义词
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义相近,均强调言语的不可逆性。
该成语的核心是强调慎言,而非字面“语速快”。需结合语境理解,避免误解(如的偏差)。更多用例可参考《论语》原文及历代注释。
《驷不及舌》是一个成语,意为马车拉得足够快,但舌头跟不上车速,形容说话说得太慢或思维迟缓。
《驷不及舌》可以拆分成“马”、“言”、“又”、“舌”的四个部首。
它总共有14个笔画。
《驷不及舌》出自《孟子·尽心上》:“驷马既闲,舌踯其车,所以步也。”后来成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说话不够敏捷。
繁体字为「騶不及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驷」字的形状稍有不同,「不」字中的「一」字在上方。
他说得太慢,简直是《驷不及舌》。
驷马不追、舌敝唇焦、追亡逐北。
舌废马烦、满口筹码。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