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误地记载。 前蜀 杜光庭 《前嘉州团练使司空王宗玠本命词》:“又恐往世罪瑕,幽关詿注。”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释,“诖注”一词需结合其古汉语语源及文献用例进行考释:
诖注(guà zhù)属古汉语复合词,现罕用,需分释语素:
诖(guà)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0页)、《王力古汉语字典》(第143页)
注(zhù)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3卷,第1742页)
合成词“诖注”:
指因过失或欺骗行为牵连他人,致其蒙受罪责。
例证:
《史记·吴王濞列传》:“诖乱天下,欲危社稷。”(此处“诖”表祸乱牵连)
《汉书·息夫躬传》:“未有诖注之咎。”颜师古注:“诖,误也;注,引也。谓被牵引连坐。”
记载淮南王谋反时“诖误吏民”,反映“诖”的连坐含义。
“非欲诖误朝廷”,指欺瞒朝廷致决策失误,强化“诖”的欺骗义。
诏书“吏人遭饥乱被诖误者”,特赦受牵连者,体现法律语境中的宽宥倾向。
“诖注”属生僻古语,现代汉语通用词为“诖误”(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82页),意为:
结论:“诖注”为“诖误”的古语变体,核心语义聚焦于牵连获罪或欺瞒误导,需依托《史记》《汉书》等文献理解其历史语境。现代书面语建议优先使用“诖误”。
“诖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à zhù,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诖注”指错误地记载。该词由“诖”和“注”组合而成:
语境延伸
在文献中,“诖注”多用于描述因失误或误导导致的记载错误,可能涉及对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不实记录。
如需进一步了解“诖”的详细释义(如欺骗、贻误等义项),可参考《广雅》《史记》等文献。
隘口爱侣坳胡备诫笔芦餐具陈荄刺慝从葬存查戴望舒等杖第三声读经皒皒恶事传千里发愤自厉佛老橄榄哥利拉革面巩殿恭虔苟免鸿致话筒架构击搏界满济济一堂金貂取酒谨躬旌斾荆朴俊马镂心刻骨没心没肺墨斗目眼陪推千岁鹤归潜语乞俭青云直上屈居去来曲曲折折日夜兼程鋭卒扇筤船势力颂美宿铁刀鲐叟挑明停塌退去瓦室委叶五斗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