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峻。《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松石峻峗,葱翠阴烟。” 吕延济 注:“峻峗,高峻也。”峗,一本作“ 垝 ”。
(2).高山。《后汉书·崔駰传》:“悠轻举以远遁兮,託峻峗以幽处。” 李贤 注:“峻峗,谓山也。”
峻峗(jùn wéi)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峻”和“峗”两个语素构成,主要用于形容山势高耸险峻的样子。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峻
《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骏”通“峻”)
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其山嵬峗而嵯峨。”(形容山势巍峨高耸)
核心含义:形容山势陡峭高耸,强调险峻而不可攀援的形态。
“峻峗”指“高峻突兀”,多用于描绘山峰险拔之势。
突出山体的孤高与嶙峋之态,隐含视觉上的压迫感。
古籍典型用例:
《水经注·滱水》:“山形峻峗,不通轨辙。”(描述山势陡峭,车辆无法通行)
明·宋濂《游钟山记》:“北瞻陵阜,峻峗起伏。”(刻画山陵高耸连绵之景)
词语 | 侧重点 | 差异 |
---|---|---|
峻峗 | 高耸陡峭且孤立 | 强调险峻与视觉压迫感 |
嶙峋 | 山石突兀不平 | 侧重山石棱角分明 |
嵯峨 | 山势高峻连绵 | 突出山脉连绵起伏的壮阔 |
收录“峻峗”词条,释义为“高峻突兀”。
释“峗”为“山高貌”,引《水经注》用例佐证。
对“峗”的注解为“山高峻貌”,属早期字书核心释义。
提供“峻峗”在历史地理文献中的实际语用场景。
古籍引文出处:
“峻峗”一词在现有文献中较为少见,可能为笔误或生僻组合。更常见的相关词汇为“峻崿”或单独使用的“峗”。以下分两种情况解释:
根据和():
“峗”读作wéi时,本义指山高耸的样子(如《尔雅·释山》中“三山袭,昆仑丘,三山峗”);读作wěi时,可指山名(如甘肃崆峒山的别称)。
“峻”作为核心语素,本义为山高陡峭(、2),引申为高大(如“峻德”)或严厉(如“严刑峻法”)。若需进一步考据“峻峗”,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分析。
八棒十枷百计千心百足之虫,至断不蹶悲懽辨给宾伏补子裁音彻帘虫珠春明麤冗麤慥讹错法头例首肥腥丰昌风掣雷行風翔风雨桥割剥更长漏永乖方刮脸皮官籍毂下含欣耗糜淮服黄葛树祸福惟人加号降衷贱伎寄系口谗来情来许利民名德重望闵子里缪误拏兵皮袍轻螺青蛇青鹢气秀辱残入伏膻慕潭笋投递凸轮兔死狐悲握固小程子小户人家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