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德重望的意思、名德重望的详细解释
名德重望的解释
犹德高望重。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 柳塘老 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赵用圹志书女再嫁》:“当时尝屡布之詔令,是以名德重望若 范文正公 家,亦有是事。”
词语分解
- 名德的解释 .名望与德行。《后汉书·黄琬传》:“ 卓 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觉寺》:“名德大僧,寂以遣烦。”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抑《春秋》之义,责备於贤者。如 魏
- 重望的解释 ∶很高的声望他在这一带享有重望 ∶殷切的希望;厚望寄予重望详细解释.崇高的声望。 唐 李洞 《感知上刑部郑侍郎》诗:“公心外国説,重望两朝推。”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张魏公 有重望
专业解析
名德重望是汉语中用于赞誉德才兼备且地位尊崇者的四字成语。该词由"名德"与"重望"两个核心语素构成:
- 名德(míng dé)指显赫的声誉与高尚的品德,源自《晋书·周浚传》"名德既重"的表述,强调名声与德行的统一性。
- 重望(zhòng wàng)表示深厚的声望与广泛认可,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宋史·韩琦传》"朝野具瞻,勋名重望",特指社会影响力与公众信任度。
整体含义指代兼具崇高社会声誉与深厚道德修养的杰出人物,多用于形容学术泰斗、政界贤达或行业领袖。如《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名臣裴度"名德重望,四海具瞻",即突显其德才兼备的公众形象。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成语常见于表彰仪式、人物评述等正式场合,例如:"王院士在量子领域耕耘六十载,实乃学界名德重望"。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有名望德行的人",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标注为"德高望重"的同义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名德重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íng dé zhòng wàng,其核心含义指一个人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显著的社会声望,常用来形容德高望重的杰出人物。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名:指名声,即个人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 德:指道德修养,强调品德高尚、行为端正。
- 重:表示重要性,凸显名声与道德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 望:指声望,即他人对其的尊敬与期望。
综合而言,该成语形容人兼具良好的社会评价和道德操守,且备受尊崇。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明代李贽的《与弱侯太史书》,原文为:“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 用法: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如“这位学者名德重望,深受敬仰”。
- 近义词:德高望重、德隆望尊。
三、例句与延伸
- 例句:清代叶廷琯在《吹网录》中提到:“名德重望若范文正公家,亦有是事。”。
- 延伸:该成语强调“名”与“德”并重,适用于评价学者、官员等社会地位与品德兼备的人物。
四、结构特点
- 联合式成语:由“名德”与“重望”两部分并列构成,突出双重特质。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义,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正式评价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到老巴卢巴人谤詈不归事采香路逞刁川灵纯度胆囊炎帝胄洞泄渡海腐胔膏沃高勋搿犋阁老宫媛贯的故恶故年海蓝色寒鸣和栗肩膊唶吮惊风怒涛机偶娟倩裈褶良节连纸令慧零挑栗罅马口媚承蔑染秘学南齐南迁二友飘尘求全沙画锥神世狮子补守操衰疲说来话长损省停航蹄齧透达王傅王氏帖亡走稳步前进衔荷闲靓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