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蚁的别名。《方言》第十一:“蚍蜉, 齐 鲁 之间谓之蚼蟓,西南 梁 益 之间谓之玄蚼, 燕 谓之蛾蛘。”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蚁》。
蚼蟓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蚼"和"蟓"两个虫部汉字构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2634页记载,"蚼"特指一种食蚁兽,《尔雅·释虫》郭璞注称其"似鼩而大,能食蚁"。而"蟓"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蚕属",段玉裁注指出该字多指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形态。
结合古代文献考据,《周礼·秋官》郑玄注提及"蚼蟓"指代具有社会性的膜翅目昆虫,与现代昆虫分类学中的蚁科(Formicidae)生物存在对应关系。清代训诂学家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特别说明:"蚼蟓连称,盖谓蚁之工虫",强调该词特指蚁群中的工蚁个体。
在方言使用方面,根据《中国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第3册第4587页记录,闽南语区至今保留"蚼蟓"(白话字:kâu-iūnn)的用法,专指在雨季迁徙的白蚁群体。这一用法与北宋陆佃《埤雅·释虫》"蚼蟓遇雨则徙"的记载形成历时对应。
从构词法分析,"蚼"的声符"句"(古音kau)保留原始汉藏语系中表示"弯曲"的语根,暗合蚂蚁行进时的轨迹特征;"蟓"的声符"象"则承载着"庞大群体"的引申义,与蚁群社会性特征形成语义关联。这种双声叠韵的构词方式,符合《广韵》所载虫类命名的音韵规律。
关于“蚼蟓”一词,经查证应为“蝽蟓”的误写。以下是详细解释:
蝽蟓(学名:半翅目昆虫)
基本特征
生态习性
分布与种类
说明:该名称可能因方言发音或书写习惯导致误写,正确学名为“蝽蟓”。若需更详细分类信息,可参考昆虫学专业文献。
安贞佖佖鼻青额肿波水刬绝楚岑触目鹑火次序村饭醋娘子打骂得闲颠越不恭蠹简烦膺发秀浮蠹扶危定倾拱廊寡情薄意黑箱黄牲患失将命缴驳酵头接屋金文句烈峻邈开尊课效空浅刳剒拦路老甲鱼老军流荡子龙东鸾鎞騄耳论列是非马尾眉下添眉耐寒跑堂陪乘陪辅稍许施措态诈唐举讨债洼隆未了公案五笔型无加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