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ocument;official despatch]∶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 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copy clerk]∶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3) [book]∶文字书籍
(1).文字图籍。《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 始皇 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徧天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 萧何 入 秦 ,收拾文书。 汉 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2).书籍;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頲 拥篲趋庭,遗坠文书。客取视之,乃咏 崑崙奴 诗也。” 宋 朱淑真 《夏日游水阁》诗:“独自凭阑无箇事,水风凉处读文书。”《三国志平话》卷上:“﹝秀才﹞坐间因闷,抚琴一操毕,揭起书箱,取出一卷文书。”
(3).公文;案牍。《汉书·刑法志》:“文书盈於几阁,典者不能徧睹。” 唐 元稹 《望喜驿》诗:“满眼文书堆案边,眼昏伦得暂时眠。” 宋 苏轼 《温陶君传》:“是时王方省览文书,日昃未食,见之甚喜。”《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太守﹞当下出了一纸文书给与缉捕使臣。”
(4).字据;契约。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便写了一张情愿受僱,专管牧畜的文书。” 浩然 《艳阳天》第三七章:“那天半夜,你到 狮子院 敲门找我,人没进来,你把个文书盒子塞给我了。”
(5).书札。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 吴氏 者, 王丞相 之姻家也,且多有 王丞相 文书。”
(6).从事书信、公文工作的人。 老舍 《月牙儿》十三:“她叫我帮助文书写写字,可是不必马上就这么办,因为我的字还需要练习。”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四章:“有一回,我把贫农的贫字,写成贪污的贪字了,乡文书把我好克了一顿,说我故意糟踏贫农。”
(7).文章和书法的合称。《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二引 宋 张潞 《浯溪诗》:“两朝功罪乾坤定,二子文书日月光。”按,指 唐 元结 撰、 颜真卿 书写的《中兴颂》。
(8).弹词的别称。参阅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
文书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文书包含两层含义:
指机关、团体或个人在处理事务过程中形成的书面材料,如合同、公函、证明等。
特指机关中负责起草、管理文件的工作人员,如“文书科”“文书档案员”。
在古代文献中,“文书”多指官方文件或法律凭证。例如:
现代法律体系中,“文书”特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文书”一词贯穿行政、司法、社会活动等领域,既指实体文件,也指职业角色,其核心始终围绕“书面记录与凭证功能”。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唐律疏议》《中国诉讼法大辞典》等权威文献,部分来源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链接,可通过正规学术数据库检索查阅。
“文书”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不同。以下为详细解释:
广义概念
指以文字形式记录、传递信息的书面材料,涵盖公文、书信、契约、合同、报告等。例如唐代白居易诗句“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即指公文。
职业或岗位
也指从事公文起草、处理工作的人员,常见于政府机关、军队或企业。
按性质划分
按形式划分
包括纸质文件(传统文书)和电子载体(如录音、光盘等),现代企业中的合同、凭证等也属于文书范畴。
古代文书
中国自商周时期已出现文书,秦汉时期形成较完善的公文体系,如奏疏、官府往来文书等。
功能扩展
早期主要用于记录和行政沟通,后逐渐发展出法律效力(如契约)、文化传播(如文章书法合称)等用途。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分类示例,中引用的古籍文献或企业文书管理规范。
哀家梨罢弊白衣天使邦计宝构兵燧伯祖妣踹蹬疮痛窗眼调辞地母洞谙枓栱短平快厄苦放虎归山风尘仆仆風紋甘酪感跃高压水银灯更法关石谷谷呱还惺含味黑糖翬甍活结警心九坎巨狄钧礼魁秀老油子临组厉鸷轮翮駡诅潜林歉岁桡折认死扣子若此臊子僧盟深通史稿时来运旋石盏水达达水头松月特邀调协挺逸外带问俗汙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