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people are plunged into an abyss of misery] 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 谭都督 允士民之请,不忍轻动干戈,以致生灵涂炭。” 周嘉俊 《独特的旋律》:“四十几岁的壮年汉子,解放前的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的日子,过了。”
生灵涂炭
指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如同陷入泥沼和炭火之中,形容社会动荡或灾难深重时人民生活的悲惨状态。
字义分解
二字合用比喻极端痛苦的处境,源自《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
整体含义
强调社会动荡(如战争、暴政)导致民众如陷水火,饱受摧残。例如《晋书·苻丕载记》:"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刻画战乱中民生凋敝的景象。
出自《尚书·仲虺之诰》,记载商汤讨伐夏桀时,指斥夏朝暴政使民众"坠于涂炭" 。
《晋书》多次引用该词,如"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强化其乱世悲悯色彩。
主谓式结构,常作谓语、定语,如"战祸连绵,生灵涂炭"。
"军阀混战时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权威参考文献
“生灵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成语背景与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崩溃相关,苻坚被后秦所杀,其子苻丕在邺城坚守,但百姓已饱受战乱之苦()。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晋书》《尚书》等文献。
八面邦布半死不活扳子包围碧壶驳龙百色不知世务钗雀蟾宫折桂缠迫岔气赤诵子出兑戴高帽儿道勋动口独行独断光出溜骨采诡竞合合和利花工涣离卉服謇缓胶柱鼓瑟举行坎炁枯木堂髡人劳步链节敛色丽玉冒撞磨塼成镜顷忽弃席人人皆知软怯怯儒吏颯拉三耦上邪烧春身当其境示众送放算式宿吏素听天末问信忤往闲行消元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