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趋走的意思、趋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趋走的解释

(1).古礼。小步疾行,以示庄敬。《庄子·盗跖》:“ 孔子 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轡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谓之以忠,则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也。”

(2).谓奔走服役。《列子·周穆王》:“昔昔梦为人僕,趋走作役,无不为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唐 杜甫 《官定后戏赠》诗:“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岳青天》:“﹝ 岳起 ﹞指其侍从曰:‘若辈惟可令其洒扫趋走、烹茶吸烟而已。’”

(3).指奔走执役者。《周书·于翼传》:“今与趋走同儕,恐非尚贤贵爵之义。”《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 宋 之教诲,雅异於斯:居中则任僕妾,处外则近趋走。” 胡三省 注:“趋走,执役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趋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理解其含义对掌握古典文献和礼仪文化有重要意义。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与本义:小步疾行以示恭敬

  1. “趋”与“走”的独立释义

    • 趋(趨):本义为小步快走。《说文解字》释:“趋,走也。从走,芻声。”段玉裁注:“疾行曰趋。”古代礼仪中,“趋”特指在尊者面前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如《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 走:古义为奔跑(如《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与今义“步行”不同。
  2. 合成词“趋走”的本义

    指小步疾行,常用于臣子、仆从在君主或尊长面前快步行走以表恭敬侍奉。《周礼·夏官·大司马》:“趋走于庭。”郑玄注:“趋走,疾行也,示敬也。”


二、引申义:奔走效力与供职

  1. 侍奉、供职

    由“疾行侍奉”引申为侍从奔走以供差遣。如《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起沛,常从,掌趋走。”指萧何早年追随刘邦,负责奔走效劳。

    • 典籍例证:

      《后汉书·梁统传》:“臣虽斗筲,诚窃怀怪……而猥复为卫尉、奉车都尉,以掌趋走。”

  2. 泛指供职、担任仆役

    唐宋文献中,“趋走”可代指担任低级职务或仆役。韩愈《与孟尚书书》:“其趋走服役,宜也。”指供职效力乃分内之事。


三、现代语境中的存续

现代汉语中,“趋走”作为独立词汇已罕用,但“趋”的敬义仍存于成语(如“趋炎附势”)及礼仪场景(如“趋庭”指接受父训)。其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


权威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趋,走也。”
  2. 《周礼注疏》(唐·贾公彦疏):“趋走,疾行示敬。”
  3. 《史记》(西汉·司马迁):“掌趋走。”
  4.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以掌趋走。”
  5. 《韩昌黎集》(唐·韩愈):“趋走服役。”

(注: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引用以经典文献名称为准,读者可查阅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趋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基本释义

  1. 古礼中的小步疾行
    指古代表示庄敬的礼仪动作,即小步快走。例如《庄子·盗跖》记载孔子“再拜趋走”,描述其恭敬的姿态。

  2. 奔走服役
    引申为替人奔走效劳,常见于仆役或臣子对主上的效忠。如《列子·周穆王》提到“趋走作役,无不为也”,强调劳作的辛劳。

  3. 指代奔走执役者
    直接代指仆役或侍从。例如《资治通鉴》中“近趋走”即指身边服侍的人。


二、词义辨析


三、例句参考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引申用法,可参考《庄子》《列子》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把袂板本襃授北荒炳琅兵旗不讳之路赤鼻矶酬赓僢僢大宝戴任倒仓达政嫡妇多谋善断犯错误放口風簫風譽赓载诟丑骨骸函答禾雉侯氏匠衙降止缉合鯨浪惊悦窘默鸡珠据点拘紧隽楚剀到賫表李广难封陵栢灵蛇髻例外陆郎麦门满怀信心美咏欺藐轻黩让辟仁形戎心舍命石阑贪枉屯滞托虑无迹可寻项跖消惫晓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