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宣的意思、口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宣的解释

(1).口头宣布(帝王之命)。《晋书·杨骏传》:“﹝后﹞便召中书监 华廙 、令 何劭 ,口宣帝旨使作遗詔。”《旧唐书·王起传》:“ 起 侍讲时,或僻字疑事,令中使口宣,即以牓子对。”

(2).一种慰劳臣下的简短诏令。 宋 杨亿 《杨文公谈苑·学士草文》:“学士之职,所草文辞,名目浸广……土木兴建曰上梁文,宣劳赐曰口宣。”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口宣》:“按,口宣者,君諭臣之词也。古者天子有命于其臣,则使使者传言,若《春秋》内外传所载誥告之词是已。未有撰为儷语,使人宣于其第者也。宋人始为之。” 宋 欧阳修 、 王安石 、 苏轼 等人文集中的内制皆有为皇帝所拟口宣。

(3).佛教语。谓对弟子之垂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口”和“宣”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其核心含义为“以口头形式公开表达或宣布”,常见于书面语及特定语境。以下从语言学角度分层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通过口头方式传达、宣告某事,强调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与直接性。例如《后汉书·礼仪志》中“使者口宣诏命”即为此类用法。

  2. 词源与结构分析

    • “口”指代言语表达的生理器官,引申为“口头”;“宣”本义为公开散布、传播,如《说文解字》释“宣”为“天子宣室也”,后扩展为宣布、宣告。两字组合后,语义聚焦于“通过言语公开传递信息”。
  3. 语境用法

    • 古代用法:多用于帝王、使臣传达命令,如《资治通鉴》载“遣使口宣抚慰”。
    • 现代用法:常见于正式场合或文学表达,例如“领导口宣决议后,全场肃然”。
  4. 近义与辨析

    与“口谕”相近,但“口宣”更强调公开性,而“口谕”侧重上级对下级的私下指示。例如《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指出两者在语用场景中存在差异。

  5. 文化延伸

    佛教典籍中,“口宣”亦指僧人诵经时的发声仪式,体现语言在宗教仪轨中的神圣性。此用法见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相关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

“口宣”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类释义:

  1. 帝王口头命令
    指帝王通过口头形式宣布重要决策或任命。例如《晋书·杨骏传》记载,皇后召见官员“口宣帝旨”,直接传达皇帝的遗诏。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强调帝王权威的即时性。

  2. 简短诏令文书
    特指宋代以来用于慰劳、赏赐臣子的官方文书,内容简洁。宋代杨亿在《杨文公谈苑》中提到,这类文书与“上梁文”等并列,属于特定公务文体。

  3. 佛教中的垂诫
    作为佛教术语,指高僧对弟子的口头训诫或教诲,体现宗教传承的特殊形式。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口宣”一词已较少使用,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例如,当代司法领域偶见“口宣裁决”的表述(如英国法院禁止销售某产品的口头声明),但需注意语境差异。

如需更详细的古籍例证或佛教相关解释,可参考《晋书》《旧唐书》等文献,或查阅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鹭转花被胎笔墨之林屏斥不切场藿绰起陈故持筹吃透辞愬存亡续絶大头针渡过椟槥遁暑飞变份地風舉改辕革拿龚贤寡弹龟印古香缎骇神訇礚环理火绒奸僞剞闾进士第剧州诳世琅简凌砾邻居离域驴脸答挂密保墨法捻泛呕夷旁属平靖牵顾棋罫秋祓散释甚休石腥水桶四六体岁收魏国山河文武全才五行大布午节先辈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