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芜。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其土田则原壤芜荒,树艺失时。” 唐 元稹 《答胡灵之》诗:“铅钝丁寧淬,芜荒展转耕。”
芜荒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田地或土地因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荒废的状态,如提到“荒芜的状态或景象”,结合“芜”(草木杂乱)与“荒”(土地废弃)二字本义,共同构成荒凉意象。
详细解释
既可用于描述自然景观的荒废(如“原壤芜荒”),也可比喻事物因被忽视而废弃。例如说明其引申义可指社会或精神层面的荒疏,如“芜荒展转耕”暗喻人生境遇的困顿。
出处与例句
最早见于三国魏阮籍《东平赋》:“其土田则原壤芜荒”,唐代元稹诗中“芜荒展转耕”进一步扩展了农耕意象。补充说明该词为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为“荒芜”“芜秽”,反义词可参考“繁茂”“丰饶”。但指出,古籍中多单用“芜”或“荒”,组合成词后更强调荒废的持续性。
应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文学描写或历史文本分析,如形容战乱后的田园(例句),或比喻学术、技艺荒疏(提到的“被忽视的事物”)。
建议查阅沪江词典或汉典网获取更多古典用例。
芜荒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了「芜」和「荒」两个字。
「芜」字的部首是「艹」,它包含了七个笔画;而「荒」字的部首是「艹」,它包含了九个笔画。
《芜草堂集》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著作,其中有一篇《芜荒记》。在这篇文章中,袁枚用「芜荒」描述了一片草木蔓延、荒芜的景象。从此以后,「芜荒」逐渐被人们用来形容某个地方长期不被人照看、管理而变得荒芜的状态。
「芜荒」的繁体字为「蕪荒」。
在古代汉字中,「芜」字有时候可以写作「蕪」,而「荒」字的古代写法中有一种是「蕻」。
1. 这片土地已被废弃多年,早已变成一片芜荒。
2. 在这个城市的郊外,有一处废弃的农场,如今已经变成了芜荒之地。
芜草、芜杂、芜杂草木、荒凉、荒原、荒地。
荒芜、荒废。
繁荣、兴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