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商屯的意思、商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商屯的解释

又称盐屯。屯田的一种。 明 盐商为便于边境纳粮换取盐引而进行的屯垦。 明 洪武 三年(公元1370年)为筹措西北边防军粮饷,令盐商向边地纳粮后发给盐引,凭引支盐运销。盐商图交粮便利,招募农民在边境开荒,就地取粮。 弘治 五年(公元1492年),改为盐商径向盐运使司纳银领引,不再纳粮,商屯渐废。参阅《明史·食货志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商屯是中国明代特有的经济制度,指盐商为便于纳粮换取盐引(食盐专卖凭证),在边境地区招募流民垦荒屯田的行为。其核心在于将粮食生产与食盐专卖相结合,以解决边境军粮供应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运作机制

商屯源于明初的“开中法”。盐商为获取食盐专卖权,需按政府要求将粮食运至指定边防要塞(如辽东、宣府等地)。为节省长途运输成本,盐商自发招募农民在边境荒地垦殖,所产粮食就地缴纳换取盐引,形成“商出资、民垦种、粮易引”的模式。这种由商人主导的屯田形式,既不同于军屯(军队屯田),也区别于民屯(官府移民屯田),具有鲜明的商业驱动特征。

二、历史背景与经济逻辑

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解决北疆驻军粮草短缺问题,朝廷推行开中法,鼓励商人参与军需供给。商屯的兴起直接依附于此政策:

三、制度演变与衰落

商屯在永乐至成化年间(15世纪)达鼎盛,后因两大弊端衰落:

  1. 盐引壅滞:朝廷超额发放盐引,导致商人兑盐困难,挫伤屯田积极性。
  2. 政策变更:弘治五年(1492年)户部尚书叶淇改革,允许盐商直接纳银换引,商屯失去经济基础,迅速瓦解。

四、历史意义

商屯作为明代盐政与边疆治理的纽带,具有双重影响:

参考资料:

  1.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商屯"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
  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明代开中法与商屯经济关联性研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3期。

网络扩展解释

商屯是明代与盐政相关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其核心是盐商通过屯田换取食盐专卖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实质 商屯又称盐屯,指盐商在边境地区招募农民垦荒种粮,将所产粮食缴纳给边防卫所,以换取盐引(食盐运销凭证)。其实质是商人通过实物(粮食)换取国家特许的盐业专卖权。

  2. 历史背景 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解决边军粮饷问题,朝廷推行“开中法”:商人向边塞纳粮后可获得盐引。由于长途运粮成本高,盐商选择直接在边塞(如山西大同)雇民垦荒,形成商屯。

  3. 运作机制

  1. 兴衰原因

其他说明:部分现代词典将“商屯”解释为“商贾聚集地”(如),但此释义与历史文献记载差异较大,建议以明代经济制度相关解释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思如潮避贤不敢告劳不介裁断常辟池綍楚歌四面大视吊门鄂不峨冕方神凤史凫短鹤长遘屯蚝浦黑矾黑咕咙冬黑炭黄蒸夥烦讲帷豭豨极格旌鼓靖默锦绶看淡款款轻轻连钱马岭南三家凛烈离逷乱萌落叶知秋录声茅菹脑神经普博倾巢而出确然取急取先塞隔食辨劳薪十战十胜输精管天睿贴近题剑头卡屯阨枉辙万毫齐力无敢相方衔勒鲜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