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传奉的意思、传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传奉的解释

明 代不由吏部铨选,而由太监视进呈珍异的多寡,以谕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九:“ 成化 末年,太监 梁芳 辈导引京师富贾,收买古今玩器进奉,启上好货之心,由是倖门大开……生员、儒士、匠丁、乐工、勋戚、厮养,凡高貲者,皆与并进,名曰传奉。盖命由中出,不由吏部銓选,故名。”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如今仕者,有由科,有贡科,有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传奉"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主要与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相关,尤其盛行于明代。其核心含义指皇帝不经由吏部等正规铨选机构,直接下令任命官员的行为以及由此被任命的官员(称为"传奉官")。

详细解释如下:

  1. 词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传":在此语境下指传达、转达,特指传达皇帝的旨意或命令。
    • "奉":指奉行、接受、遵从(皇帝的命令)。
    • 合起来,"传奉"意指传达并奉行(皇帝的旨意)。其具体所指,就是皇帝绕过常规的官员选拔、任命程序(如科举、吏部考核、廷推等),直接下达旨意任命某人担任官职。这种任命方式被称为"传奉升授"或"传奉官",被任命者即为"传奉官"。
  2. 历史背景与特征(明代为主):

    • 起源与盛行: 传奉官现象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5世纪中后期)尤为突出。皇帝(如明宪宗)为了满足个人喜好(如宠信僧道、方士、工匠、宦官或其亲属等),或为了快速酬答某些服务(如进献祥瑞、珍宝、秘术等),常常直接下旨任命官员。来源: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打破常规: 这是对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相对规范的官僚选拔制度的破坏。吏部作为主管官员选任的机构,其职能被架空。来源: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
    • 官员构成: 传奉官来源复杂,包括僧道、方士、工匠、画师、医士、宦官亲属、佞幸之人等,其中许多人并无治国理政的才能或科举功名。来源: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 弊端: 传奉官的大量出现导致官员队伍冗滥、素质下降、吏治腐败、财政负担加重(需支付俸禄),并严重冲击了士大夫阶层的晋升渠道和官僚体系的正常运作,成为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表现之一,屡遭朝臣谏诤批评。来源: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 使用场景与文献例证:

    •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明代特定的历史现象和制度弊端。
    • 例证:"成化时,僧道官传奉浸盛...一时诸杂流加侍郎、通政、太常、太仆、尚宝者,不可悉数。"(意指:成化年间,僧道官员通过传奉方式得到任命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时间各种非正途出身的人被加封为侍郎、通政使、太常卿、太仆卿、尚宝卿等官职的,数不胜数。)来源:张廷玉等《明史·佞幸传》(中华书局)。
    • 例证:"传奉之官,日益冗滥。"(意指:通过传奉方式任命的官员,日益冗杂泛滥。)来源: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传奉"一词在历史语境中,特指皇帝直接下令任命官员的非正规方式,是皇权超越官僚制度常规运作的表现。它催生了"传奉官"这一特殊群体,主要盛行于明代中后期,被视为导致当时吏治腐败、官僚体系混乱的重要因素之一。该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反映了对破坏选官制度公正性和严肃性行为的批判。

网络扩展解释

“传奉”是明代特有的官员任命制度,其核心含义为绕过吏部正规选拔程序,由太监根据进献珍异物品的多寡,直接通过皇帝谕旨任命官吏。以下是详细解析:

1.定义与背景

传奉制度盛行于明代中后期(如成化年间),其特点是官员任命权由皇帝或宦官直接掌控,而非通过吏部铨选。太监通过评估进献珍宝的价值,向皇帝推荐人选,最终以谕旨形式直接任命官职。这一制度导致官职与能力脱钩,成为权力腐败的温床。

2.运作方式

3.社会影响

4.文献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评价,可参考《明史》相关章节或《菽园杂记》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贞八恺拔茹鞁乘笨车播越逋欠不起眼长山澄江如练陈平抽刀断水垂天出类藩决犯傻飞尘凤饼風從響應扶揑咯支支格吱诟龟呼天鼓筑花卷环锁回放火杏坚蚕衿抱静边井底金官军持科派凉适罗襦绿惨红销吕刑面北眉南乃在南北套弄假披襟解带拼写牵板卿寺寝宴羣室曲喻三真六草骚思上覆式范士服私易逃暑饮望风捕影见世小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