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具论的意思、具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具论的解释

详细讨论。 唐 孔颖达 《周易论·论谁加经字》:“但纬文鄙伪不可全信。其八卦方位之所,六爻上下之次,七八6*九六之数,内外承乘之象,入经别释,此未具论也。” 宋 秦观 《寄题傅钦之草堂》诗:“出处士所重,其微难具论。”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后例》:“《荀子》此文,传写旧有错误,余作《诸子平议》已订正之,兹不具论。”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具论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具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籍中时有出现。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核心层面理解:

  1. 详细论述;具体说明

    • “具”在此有“详尽、完备”之意,“论”指论述、说明。合起来强调对事物或观点进行细致、具体的阐述,而非泛泛而谈或简略提及。
    • 例证:
      • 《汉书·司马迁传》:“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虽未直接用“具论”一词,但其所述著史目的与方法体现了“具论”的精神——详尽考据、系统论述历史兴衰之理。)
      • 宋代文献中常有“其事当具论于后”之类的表述,意指某事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具体说明。
  2. 全部论述;一一论及

    • “具”在此有“全部、一五一十地”之意。指将相关事项或观点无一遗漏地进行讨论或列举。
    • 例证:
      • 唐代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执事好贤乐善…急于得人,故 小有可取者,辄具论之。” (韩愈称赞陆员外求贤若渴,即使某人只有微小的优点,也会将其全部/一一论述出来推荐。)
      •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封建、学校、乡举里选三者,后世不可行…其得失当具论之。” (王夫之认为封建制等三项制度后世已不可行,但关于它们的得失利弊需要全部/逐一加以论述。)

“具论”的核心意义在于强调论述的详尽性和全面性。它要求对讨论对象进行深入、具体、不遗漏要点的阐述。该词多见于古代论说文、史书、书信等文体中,体现了古人对于说理透彻、叙事详备的追求。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具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拼音:jù lùn
基本释义:指详细讨论或深入论述。


具体解释与引证:

  1. 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论》中提到,纬书内容不可全信,因此未对某些卦象的方位、爻位等细节进行详细论述(“此未具论也”)。
    • 宋代秦观在诗作中写道:“出处士所重,其微难具论”,表达士人处世态度的微妙难以详尽讨论。
  2. 现代语境中的延伸
    该词在当代多用于学术或正式文本,例如:

    • 法学领域讨论法院职能时,曾提到“工具论”需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详细分析。
    • 语文教学中强调需突破“工具论”的局限,关注人文性与开放性。

使用建议: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出处,可参考、2、3的详细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阿基米德闇诵傍观必审半上落下贬俗并兵冰池不飏策数长更长绳系景齿衰疮瘢趣董大殿丹颊颠頽滴留扑鼎邑顿逗凤液歌乐公甲共议锅腔子何与麾旌秽语减色洁诚介义竞买金玉锦绣几于力强龙猛笔戮余买青卖青门下侍郎旁指曲谕跑狗场淠淠颇耐瞧香的齐契缺额蘧甯戎王子肉嘟嘟柔桑三辅烧犀观火沈昧使译书衣探囊胠箧田夫野老挑逗项背锡荡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