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统治国家。《孔子家语·六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 汉 王充 《论衡·答佞》:“然而居国有土之君,曷为常有邪佞之臣与常有欺惑之患?”
(2).指所统治之国。《史记·吴王濞列传》:“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
(3).指定居之部族或国家。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凡人羣进化之公例,必由行国进而为居国,由渔猎进而为畜牧,由畜牧进而为耕桑。”
居国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主要义项,均属古汉语用法:
指君主或诸侯执掌国家政权,强调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例证: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以让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列为诸侯。」
此处虽未直用“居国”,但“立为吴太伯”“列为诸侯”即体现其统治国家的实质。
指离开故土,长期居住于异国他乡。
例证:
《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人“颇与中国同俗”,其民“皆髡头而衣文绣”,后文提及“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侧面反映旅居者对异国风俗的观察。
《晋书·苻坚载记》亦有“四方种落居国者万余户”,指归附部族定居于前秦境内。
权威来源参考: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纸质权威辞书,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社渠道查阅。)
“居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释:
统治国家
指治理或掌管国家政权,强调对国家的管理权。例如《孔子家语·六本》中提到“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汉王充《论衡·答佞》也提到“居国有土之君”。
所统治的国家
指被君主或政权实际控制的疆域或国家实体。如《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
定居的部族或国家
与游牧民族相对,指以固定地域为生活基础的群体或政权。梁启超在论述社会进化时提到“由行国进而为居国”,即从游牧转为定居形态。
补充说明
该词在古诗文中亦有出现,如《诗经·殷武》中“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宋代李曾伯诗中“一意人才进,平居国事忧”等,均体现了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禀辞不兰奚踩窝子察辨成瘾性赤山楚女腰肢磁锋待潮对见对治蕃舶反供樊哙冠饭来张口废失分朗忿然凫卢貂负众个人混合泳卦影龟灼坏土黄云白草花师解惰诳时惑衆礼花立人达人柳耳六列六印旅券魅惑悯护木本水源佩袋破功夫谱像切云青冥靶碛沙忍饥挨饿如丧考妣筛锣上半身山谷褐杉子神缘时手瘦寡抒发厮舍太昊天械天彝頽波土箸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