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决事比的意思、决事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决事比的解释

汉 代的判例汇编。当时凡判案无法律明文规定的,可以比附近似的条文,上报皇帝定案。这种判例汇编后再奏请皇帝批准,称为《决事比》,即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以后判案的根据。《汉书·刑法志》:“《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颜师古 注:“比,以例相比况也。”《周礼·秋官·大司寇》“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邦成谓若今时《决事比》。” 贾公彦 疏:“若今律其有断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之,故云《决事比》。”《后汉书·陈忠传》:“ 忠 略依 宠 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讞之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决事比是汉代法律术语,指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参照效力的判例或成案汇编,用于补充律令的不足,指导类似案件的判决。其核心含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法律定义与功能

“决事”指裁断案件,“比”意为比照、参照。“决事比”即司法官吏在律令无明文规定时,参照以往生效判决处理同类案件所形成的判例法体系。其功能在于:

  1. 填补法律空白:当现行律令无法覆盖新案情时,通过类比旧例裁决(《汉书·刑法志》载:“若今律,其有断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
  2. 统一裁判尺度:减少“同罪异罚”现象,提升司法一致性(《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释义)。

二、历史实践与演变

汉代“决事比”的适用具有严格程序:

  1. 编纂主体:廷尉等中央司法机关将典型判例汇编成集,如《死罪决事比》《辞讼比》等(《晋书·刑法志》引东汉陈宠言)。
  2. 适用限制:过度滥用“比附”易导致法律混乱,故汉代曾删定“决事比”至262条以规范使用(《后汉书·陈宠传》)。

三、学术意义与影响

作为中国早期判例法形态,“决事比”体现两大法律传统:

  1. 成文法与判例法互补:形成“律—令—比”三级法律体系,为后世“例”的运用奠定基础(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2. 法律方法论价值:开创“比附援引”技术,推动法律解释学发展(《中国法律史》教材通说)。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决事比”是汉代的一种法律形式,指通过典型判例汇编形成的法律依据,主要用于补充律令的不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性质

决事比又称“比”,是汉代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判例汇编。当案件无明确法律条文可依时,司法官员可参照类似判例(即“比附”)上报皇帝批准,经汇编后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例集。

2.功能与作用

3.特点与影响

4.历史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成文法与判例法结合的代表,决事比影响了后世“例”等法律形式的发展,如唐宋的“敕例”、明清的“条例”。

总结来看,决事比是汉代司法体系的重要补充,通过判例填补法律空白,但其灵活性和庞大规模也带来一定弊端。更多细节可参考搜狗百科、天奇教育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搬弄杮柎悖戾悲挠婢膝奴顔采捕草鄙操右券扯络蛏干颠倒错乱都保贰枢反骨飞尸父世县俯首就缚公积金构致贵籍还言恒状活页狐丘首匠成讲切疾耗舅姑龛暴了身脱命列传凌蔑辚囷录录荦荦大者偻身排长蓬虆弃孩钦谋人弃我取山吏沈粹神魂荡飏十夫桡椎食甘寝宁适价实用性守宰霜溪耍燕九説东忘西铄铄束题四钵送问谈赏乌金拓下等人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