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鄙的意思、草鄙的详细解释
草鄙的解释
草野鄙陋。多用作谦词。《国语·吴语》:“今 句践 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执事?”《战国策·赵策三》:“ 郑同 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二:“草鄙之人,不达大谊,辱奬训之厚,敢不尽愚。” 清 戴名世 《答某书》:“不肖草鄙之人,抱膝荒江,絶意世事。”
词语分解
- 草的解释 草 ǎ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
- 鄙的解释 鄙 ǐ 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鄙师(古官名,周制每县五鄙,“鄙师”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边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浅近)。 轻蔑,看不起:鄙视。
网络扩展解释
“草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构成
- 草:指草野、民间,引申为粗俗或谦称(如“草民”)。
- 鄙:意为粗俗、浅薄,也指边远之地,常作自谦用词(如“鄙人”)。
合称“草鄙”,表示身份卑微、见识浅陋,多用于自谦。
-
核心含义
指“草野鄙陋”,形容出身或地位低微、学识浅薄,常见于古代对话或书信中表达谦逊。
二、用法与语境
- 自谦用法:古人对话时自称“草鄙之人”,以示谦卑。
例:《战国策·赵策三》:“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
- 描述身份:用于形容他人或自身处于民间、未受教化的状态。
例:宋·王安石《上田正言书》:“草鄙之人,不达大谊。”
三、古籍出处
- 《国语·吴语》提及“草鄙之人”,强调边远之地的粗陋。
- 《三国志·蜀书》中郤正以“草鄙”自谦学识不足。
- 清代戴名世《答某书》用“草鄙”表达隐居荒江、不问世事的谦逊态度。
四、补充说明
- 书法关联:在书法术语中,“草鄙”可指代草书字体的朴拙风格(如“粗野朴陋”),但此用法较少见。
- 现代适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见于文言文研究或历史文献解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国语》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草鄙(cǎo b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下面给您解释一下关于草鄙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草字的部首是艸(cǎo),它有9个笔画。
- 鄙字的部首是阜(fù),它有10个笔画。
来源:
《草鄙》这个词源于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它最早见于魏晋时期陆机的《葬书》。在这篇文章中,陆机用了“草鄙”来形容写作风格粗糙的文人。
繁体字:
《草鄙》的繁体字为「草鄙」,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对于《草鄙》,在古代的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总体上其意义和形状与现代写法相似。
例句:
1. 他的字写得太草鄙了,根本看不清楚。
2. 不要小瞧那篇文章,尽管它看起来有点草鄙,但是里面的观点非常有价值。
组词:
草鄙可以用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
1. 草率(cǎo shuài):表示做事粗糙、不认真。
2. 卑鄙(bēi bǐ):表示品行恶劣、卑劣。
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草率、粗糙、拙劣、不成熟。
反义词:
反义词包括:细腻、优雅、成熟。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问我。
别人正在浏览...
白地文边儆鼻鼽不二门不防头不可企及裁成充庖憃弱触搏翠羽明垱蹴踖鹾法的论叠巘跕坠断清蠹政芳草烦壤伐檀革路勾牵观光龟室鹤乘车何以家为薨殂猾头夹剪舱惊波精晃晃积膳既是举踵思慕魁星阁窟竉乐游原临到率尔成章幔幙眉飞眼笑眉峰名山胜川泥车瓦马骈跗千里尘迁逝怯惰三栾盛典甚好沈沔事质收抚水云身淟浊微的陿薄瞎淘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