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士大夫的风度。《南史·江夷传》:“稍歷军校,容表有士风。”
(2).士大夫的风气。 唐 白居易 《祭中书韦相公文》:“惟公世禄官业,家行士风,茂学清词,冲襟弘度。”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晏元献》:“《西清诗话》云:‘ 元献 初罢政事,守 亳社 ,每嘆士风彫落。’”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四:“使官箴日败,风俗日坏;使君子无以自立,良善无以安生,生民日困而莫之救。士风之弊,政化之蠹,莫甚於此。”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粤稽古昔,其设科拔擢,亦有制定章程,第名实不符,士风日下。”
“士风”是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士大夫的风度
指古代士大夫阶层在言行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表现出的风范。例如,《南史·江夷传》提到“稍歷军校,容表有士风”,即形容江夷虽经历军旅生涯,仍保持文雅仪态。
士大夫的风气
指士大夫群体中流行的思想倾向或社会风尚。如唐代白居易在《祭中书韦相公文》中称赞韦相“家行士风”,强调其家族传承的士人风范;宋代胡仔则提到士风凋落的现象,反映当时文人阶层的精神状态变化。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探究该词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可参考《南史》《苕溪渔隐丛话》等典籍。
士风是一个汉字词语,用来描述或指代一种治学、修养、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品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士人应该具备的道德标准之一。
士风的部首是口字旁,由士和一部组成。
士的笔画数为三画,风的笔画数为九画。
士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礼仪制度。在这个传统文化中,士人被要求遵循一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其中士风作为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士人应以德行和言行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立场。
士風(繁体字)是士风的繁体写法。
在古代,士风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以「士風」或「士風气」来表示。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更加强调对士人品德修养的重视。
1. 士风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规范。
2. 他以崇高的士风立于世界之巅。
士风的相关词语:
1. 士人:指古代有文化修养的人。
2. 士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 风气:指某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风尚或传统。
士风的近义词:
1. 士德:指士人的道德和品德。
2. 士行:指士人的言行和作为。
3. 人品: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士风的反义词:
1. 士德败坏:指士人的道德败坏。
2. 风气不佳:指某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不好的风尚或传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