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世俗的情状。 唐 王勃 《涧底寒松赋》:“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 唐 杜甫 《石笋行》:“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2).庸俗的情态。 宋 秦观 《自警》诗:“从兹俗态两相忘,笑指青山归路僻。”《镜花缘》第二回:“我们虽不必学人间暖阁围炉那些俗态,何妨清吟联句,遣此长宵?”
(3).世俗人的气质。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以汝前生好道,以得到 兜玄国 ;然俗态未尽,不可长生。然汝自此寿千年矣。”
“俗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形容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庸俗、缺乏修养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俗态”由“俗”(庸俗、低俗)和“态”(态度、举止)构成,指言行举止低劣、缺乏文化修养或高尚品质。常用于批评低俗的人或现象。
世俗的情状
指社会风气中浮华、虚伪的一面。例如唐代王勃在《涧底寒松赋》中写道:“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
庸俗的情态
形容人言行粗鄙、趣味低下。宋代秦观在《自警》诗中提到:“从兹俗态两相忘,笑指青山归路僻。”
世俗人的气质
指未脱离凡俗习气的状态。如唐代牛僧孺的《玄怪录》中描述某人“俗态未尽,不可长生”。
多用于文学批评、人际交往评价,或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例如: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诗词及现代词典的解释,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俗态》一词多指行为举止或言谈举止不合礼仪规范,缺乏修养或素质低下的状态。
拆分部首:亻(人)、冖(宀)、目(目)
笔画数:10
《俗态》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俗”即常态、通常的意思,“态”指状态、样子。合在一起表示常见且不体面的状态。
《俗态》的繁体写法为「俗態」。
古时候《俗态》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相同,没有显著区别。
1. 她的言谈举止总是透露着一股俗态,缺乏修养。
2. 这样粗俗的行为举止完全是对他们家教的无视。
3. 我们应该远离俗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1. 俗气:形容言谈举止或作风不符合雅致、不高尚。
2. 俗世:指尘世间的事务和世俗生活。
3. 俗名:通俗的、普通的名字。
通俗、庸俗、低俗
文雅、高雅、修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