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取,窃取。《荀子·不苟》:“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
“攫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ué dào,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荀子·不苟》:
“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
——《荀子·不苟》
此处“攫盗”形容小人通过狡诈手段窃取利益,强调其行为的不正当性。
“攫盗”是一个具有负面意义的古语词汇,强调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其核心含义在《荀子》等典籍中已有明确体现,现代多用于学术或文学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荀子》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攫盗是一个汉字词语,它可以拆分成“攫”和“盗”两个部分。其中,“攫”是由“手”(扌)和“王”(玉)两个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是5;而“盗”是由“皿”(皿)和“口”(口)两个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为10。
“攫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起初是指行为凶恶的盗窃行为。在古代社会,盗窃是与法律和社会道德背离的行为,因此“攫盗”通常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然而,现代社会使用这个词的含义已经扩展,可以指代其他非法或欺骗性的行为。
繁体字中的“攫盗”为「攫盜」。
古代汉字写法中,“攫盗”的写法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写法为「抉奪偷盗」,字形比现代简化字复杂。
以下是使用“攫盗”这个词的例句:
下面是一些与“攫盗”相关的词语:
综上所述,“攫盗”是一个用于描述非法或欺骗性行为的汉字词语。它源于古代汉语,可以指代盗窃以及其他非法行为。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攫」(扌、王,5画)和「盗」(皿、口,10画)。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攫盜」。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为「抉奪偷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