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的意思、常言的详细解释
常言的解释
[common saying] 习惯上常说的谚语、格言一类的话,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详细解释
(1).平常说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
(2).平庸的言词。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卷中 储光羲 诗评语:“ 储公 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3).民间流传的口头语,如谚语、格言等。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孙炎 作反切语,本出於俚俗常言,尚数百种。”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常言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金6*瓶6*梅词话》第二五回:“常言道:剪草不除根,萌芽依旧生。” 王安友 《协作》:“常言说:虚了实不得,瘸了走不得。”
词语分解
-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 言的解释 言 á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姓。 行 笔画数:; 部首:言;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常言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常言”是汉语中常见的表达形式,通常指民间流传的谚语、格言或口头语,具有通俗易懂、蕴含生活智慧的特点。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特点
-
核心含义
常言指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的习惯用语,包括谚语、格言等,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类表达往往通过简练的语言传递经验或道理。
-
语言特征
- 结构固定:多为偏正式短语,如“人勤地不懒”。
- 口语化:常见于口头交流,如“常言道”常作为引语使用。
- 历史传承:部分常言源自古代典籍或文学作品,如元曲《赚蒯通》中的“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二、功能与示例
-
传递经验与警示
例如“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将军们总是打最后一场战争”则暗喻思维滞后性。
-
反映文化价值观
如“爱牙日”宣传语“牙口好,胃口棒”结合健康观念与押韵表达。
三、历史与文学关联
- 早期记载: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到“君子常言”的质朴性,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作品被赞“削尽常言”,体现其文学影响。
- 演变:宋代《宋景文公笔记》指出常言与民间俚语的关联。
四、总结
常言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集体智慧的凝结。其简洁性和哲理性使其在历史长河中持续流传,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特色。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常言,古代汉字中常用的一个词语,意为言语常常出现或者重复。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共有6个笔画。该词语来源于古代汉语,并在繁体字中保留了相同的意义和形状。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常言的字形与现代相似,只是有些微小的变化。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常言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众所周知,常言说,民以食为天。
3.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常言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常言道、常言不悟等。与常言意思相近的词语有俗语、谚语、箴言等。与常言相反的词语是罕言,意为言语很少或不常出现。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