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卷子本的意思、卷子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卷子本的解释

古书初为简册,后用卷轴装订,卷成一束,如手卷之状, 唐 人写本存于今者皆然,收藏家称为卷子本。参阅 陈伯海 《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考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卷子本"是汉语古籍版本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特指以卷轴形式装帧的古代书籍或写本。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卷子本指将纸张粘连成长幅,文字按顺序书写后,末端粘接木轴(亦有玉、象牙等材质),阅读时横向展开、收卷后保存的书籍形态。这是唐代以前中国书籍的主流装帧形式,区别于后来的册页本(如经折装、蝴蝶装)。其名称源于"卷"(收卷)的动作特征。


二、核心特征

  1. 形制结构

    由卷轴、褾(保护卷首的绢帛)、带(捆扎用的丝带)、签(题写书名的小条)组成。标准长度约9-12米,高度约26-30厘米(如敦煌遗书常见尺寸)。

  2. 书写规范

    文字自上而下单栏书写,每行约17-20字,遇帝王名讳或神圣词汇需换行顶格("平出"),是早期文献的典型格式。

  3. 时代标志

    现存卷子本多为隋唐五代遗存,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金刚经》(868年,现存大英图书馆)是现存最早有纪年的雕版印刷卷子本。


三、文献价值

卷子本因保存了未经后世篡改的原始文本,在以下领域具有权威性: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装帧形式研究》

    详述卷子本的结构分类与演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 故宫博物院《院藏唐宋写本研究》

    分析宫廷旧藏卷子本的纸张、墨迹鉴定标准(故宫博物院官网)。

  3. 《中国古籍版本学》(曹之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系统论证卷子本向册页本过渡的技术动因(第四章第一节)。


五、现代应用场景

该术语现主要用于:

注:部分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可检索卷子本影像,但需机构授权访问。

网络扩展解释

“卷子本”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装订形式,特指唐代及以前以卷轴形式保存的写本。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卷子本源于简册时代,后发展为卷轴装订形式,即将长条书页卷成圆筒状保存。这种装订方式在唐代尤为普遍,现存的唐人写本多为此类形式,因此收藏家称之为“卷子本”。

  2. 历史背景与特点

    • 演变过程:早期书籍使用竹简、木牍编连成册,东汉纸张普及后逐渐改用卷轴装订,形成卷子本。
    • 装帧形式:书页首尾粘接长卷,末端装木轴,阅读时展开,收纳时卷起,类似书画手卷。
    • 材料与传播:中国因造纸术发展,卷子本自东汉起成为主要书籍形式;西方早期则用纸草或兽皮制作类似卷轴。
  3. 现存与研究价值
    唐代卷子本现存多为佛经、文集等写本,例如《翰林学士集》的唐卷子本,学者陈伯海曾对此进行专门考据。这类文献对研究唐代文学、书法及书籍史具有重要意义。

卷子本是中国古代书籍从简册向册页过渡的重要形态,其卷轴装订方式影响了后世书籍设计,现存实物为研究唐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絃襃加鼻中隔城门楼吃菜事魔叱嗟风云愁丝胆壮东廧短道儿遁避繁匿风立光柱子骨骺过客黑狗脊歼残戛玉敲金饥火静女净手炯鉴炯思积治科扰口写缕缕行行没方寸泥窗凝瞳偏发蒲鞋千古一律峭异秦珠榷略羣元三大宪三日耳聋删定郎删取烧炙食路守序宿疾粟文体骸挺进廷尉平畏服像法祥物香薪响应闲田闲者笑粲笑书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