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傲的意思、狷傲的详细解释
狷傲的解释
犹高傲。 茅盾 《动摇》九:“说到最后一句, 方太太 忍不住一阵心酸,要落下眼泪来,但此时,狷傲支配了她全身,她觉得落泪是乞怜的态度,于是努力忍住了。” 茅盾 《子夜》五:“ 屠维岳 冷冷地说,眼光里露出狷傲自负的神气。”
词语分解
- 狷的解释 狷 à 胸襟狭窄,性情急躁:狷急。狷狭。 洁身自好,性情耿直:狷介。狷傲。 笔画数:; 部首:犭; 笔顺编号:
- 傲的解释 傲 à 自高自大:骄傲。傲岸(形容性格高傲)。傲骨。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傲视。高傲。孤傲。 藐视,不屈:傲然。傲霜斗雪。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狷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融合了"狷"与"傲"两个字的特质,主要形容一种清高、孤傲、不肯随俗的性格或态度。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为人洁身自好、清高自持,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并带有明显的孤傲、倔强气质。它强调的是一种耿介、不肯屈从、有所不为的品格,常带有不随和、不妥协的意味。
二、词义分解与来源
-
“狷” (juàn) 的本义:
- 源自《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将人分为“狂者”(志向高远、积极进取)、“中行”(行为合乎中庸)和“狷者”(拘谨自守、有所不为)。
- 在传统词典中,“狷”主要指:
- 拘谨;洁身自好:如《广韵》释为“急也”,《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狷”,但“狷”常通“獧”,有“急”意,引申为性情耿直、不肯苟且。
- 耿介;正直:指坚守原则,不肯做违背自己信念的事。
- 偏狭;急躁:有时也隐含性情偏急、不够圆融的意味(此义在现代使用中常被“傲”的部分覆盖或弱化)。
-
“傲” (ào) 的本义:
- 指自高自大;轻视他人。如《说文解字》:“傲,倨也。” 意为傲慢、倨傲。
- 引申为不屈从;藐视世俗:带有一种不屈服、不随波逐流的意味。
-
“狷傲”的合成义:
- 将“狷”的洁身自好、有所不为、耿介正直与“傲”的不肯屈从、轻视流俗相结合。
- 整体形容一个人因坚守高尚的节操或独特的信念,而表现出清高、孤傲、不肯与世俗妥协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有积极的一面(坚守原则、不同流合污),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显得孤僻、不合群、难以接近)。
三、用法与语境
- 形容性格或气质:如“他生性狷傲,不屑于逢迎拍马。”
- 形容行为或态度:如“狷傲不群”、“狷傲自持”。
- 常带有褒贬双重色彩:在肯定其清高、有原则的同时,也可能暗示其孤僻、难以相处。具体褒贬需结合语境判断。
四、权威参考来源
本释义综合参考了以下权威汉语辞书及语言学著作: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狷”、“傲”及合成词有详细释义和例证,是大型权威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其对词义的界定具有广泛认可度。
- 《辞源》(修订本):侧重探求词语的古义和源流,对理解“狷”、“傲”的古义及在典籍中的用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专门收录与解释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对理解“狷傲”在古文中的含义和用例至关重要。
- 《论语》及相关研究著作:孔子关于“狷者”的论述是理解“狷”字核心文化内涵的源头。
网络扩展解释
“狷傲”是由“狷”与“傲”组合而成的词语,需结合两字的含义综合理解:
-
“狷”的含义
传统释义中,“狷”有两种核心含义:
- 洁身自好:如《论语》中“狷者有所不为”,指不随波逐流、坚守原则的性格。
- 急躁、耿直:如《国语》注“狷者,守分有所不为”,隐含固执、不妥协的特质。
-
“傲”的含义
“傲”本义为“倨也”(《说文》),指傲慢、自高自大,如“傲骨”“傲慢”等词均体现对他人的轻视或自我膨胀。但也可引申为“自信不悔”,如“值得骄傲”的正面用法。
-
“狷傲”的合成意义
结合两字,“狷傲”通常形容一种清高孤傲、不随俗流的性格,包含以下特征:
- 消极层面:因过度坚持自我原则而显得固执、难以亲近,甚至带有傲慢态度。
- 积极层面:体现不妥协的独立品格,如文人常以“狷傲”自喻清高气节。
-
使用语境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评价性描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褒贬。例如:
- 贬义:“他狷傲自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
- 褒义:“画家狷傲不群,拒绝迎合世俗审美。”
注意:“狷傲”并非现代常用词,更多是古汉语或文学创作中的组合用法,需谨慎使用以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杯觥交杂鞭笞天下逼供信裁使筹商楚舞吴歌麤坌钓誉抵偿对床夜语恶少年告匿高频给脸个人英雄主义鬼机灵何家红贺雅餱粮环泣欢喜回掌火运笺翰紧密迥然旧人急嘴急舌絶调畯良开阃科道来岁老丫头鍊字梨花春楼揽罗绾落便宜鸣枹佞哀凝注偏艺凭噫郫筒匹头千丈栖噪任重才轻入话尸蹷失路似水流年誓志水观四停八当五桂五里云雾枵朽小秀小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