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餱粮的意思、餱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餱粮的解释

食粮;干粮。《诗·大雅·公刘》:“迺积迺仓,迺裹餱粮。”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虽有餱粮,饥不遑食。”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慕义》:“宛子城中,富积餱粮万万。”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餱粮(hóu liáng)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干粮的专称,由“餱”与“粮”两个单字组合而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餱”通“糇”,特指经蒸煮曝晒便于储藏的干制米食,而“粮”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谷食”,二者合称指代便于携带的耐储存食物。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廼裹餱粮,于橐于囊”,描绘周人先祖公刘率众迁徙时携带干粮的场景。汉代郑玄笺注此句时明确解释:“餱粮,糒也”,即行军粮草。宋代朱熹《诗集传》进一步考释:“餱,食之鬻者”,强调其需加水烹煮的食用特性。

在历史文献中,“餱粮”多用于描述三类场景:军队征战携带的军粮(如《汉书·匈奴传》载“转边谷米餱粮”)、商旅远行的储备食物(如《徐霞客游记》载“裹餱粮为天台、雁荡游”)、灾荒时期的救济物资(如《宋史·食货志》载“发常平仓餱粮赈饥”)。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古籍研究与历史文献考据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餱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干粮或食粮,多指便于携带的固态食物,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行军、迁徙或日常储备的粮食。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词源与结构解析

3.古籍例证

4.现代使用

“餱粮”一词浓缩了古代粮食储备与携带的智慧,从字源到文献用例均体现了其便携性、固态特征和生存保障功能。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说文解字》《诗经》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奥匈帝国罢列包办抱残守缺表台腷腷膊膊部目晨烟重叠重屋处断稻畦帔兑拨龟趺鼓舌摇唇鹤骨鸡肤黑埴恒辉荷蕖欢跃跃鞬櫜角饭靖寐机巧鬏勒骥子龙文絶交军争可丁可卯,可丁可卯儿空谷跫音闚盗老生临场龙火龙猪庐庑瞢眩剽裂起地琼芳曲颈甑容奸散策色夷商声奢费水陆毕陈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书襻锁子帐同窓同职橐佗秃山枉贼晚膳委密帷扆乡祠西第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