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道的意思、科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道的解释

(1).指科道官。 明 张居正 《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乾隆 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

(2).指科道两衙门。 明 周暉 《金陵琐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选郎中请於 张江陵 。”《明史·职官志三》:“大约舍人有两途,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道"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官职合称,特指明清两代中央监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即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的统称。其职责以监察百官、肃正纲纪为核心,是维护皇权、监督行政的重要制度设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分解

  1. 指六科给事中,隶属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独立监察官。明代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雍正后并入都察院。

    • 职责:审核六部公文、封驳诏令、纠劾官员失职。
    • 例:吏科给事中监察吏部任免,户科监督财政收支。
  2. 指都察院下属各道监察御史。明代设十三道(对应十三行省),清代增至十五道。

    • 职责:巡察地方、监督司法、弹劾官吏腐败。
    • 例:巡按御史代天子巡视地方,权力极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明史·职官志》)。

二、制度功能


三、历史演变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明史·职官志》

    明确记载:"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卷七十四。

  2. 《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

    规定:"都察院掌察核官常,参维纲纪。率科道官矢言职,率京畿道纠失检奸。"

    来源:清代官修《钦定大清会典·都察院》。

  3.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指出:"科道制度是明清皇权制约官僚体系的核心设计,但其独立性随皇权强化而递减。"

    来源: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九卷。

  4.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分析:"科道官的选任重视进士出身与清流声望,实际监察效能受党争与皇权干预影响显著。"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1页。


五、文化影响

"科道"一词在清代文献中常引申为直言进谏的象征。如《红楼梦》隐喻"科道风闻"(第102回),反映其社会认知度。现代研究中,"科道"被视为传统监察制度的代称,体现古代权力制衡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

“科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以下分点说明:

  1. 明清官职体系中的科道
    这是该词最核心的历史含义,指明代和清代设立的监察机构,包含两个部分:

    • 六科给事中:隶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审核政令、纠察官员,甚至可封驳皇帝诏书(如提到“封驳制敕和章奏”)。
    • 都察院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地方,负责弹劾官吏、参与司法(如、4所述)。 两者合称“两衙门”,是中央集权下重要的监察系统,直接对皇帝负责(补充其选拔考核严格)。
  2. 现代引申含义(较少见)
    部分现代辞书(如)将其解释为“人才的学问或学术道路”,但这一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衍生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例句参考:

注意:若需进一步了解科道官职的品级演变或具体案例,可查阅《明史·职官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布摈兑部款草蛇灰线擦坐蠢躁带减腰围大远端木蕻良端午节返哺之恩放饭流歠发言高级水泥鸽笼过从弘休黄桦弓磵路交鬨击节叹赏近服静听击搒纠约积阴獧巧匡郭困乏敛埋寥寥数语脉冲慢脸门资盘桃鹏游迁捐七残八败企怀青霄直上泣玉茹古涵今杀鷄取卵殇宫山籁升泰蛇影十殿阎王失风双边贸易坦露探狱特长停交贮苦琬液遐传先皇显美西安市绡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