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龟甲、蓍草。对占卜用具的轻蔑说法。 汉 王充 《论衡·卜筮》:“ 周武王 伐 紂 ,卜筮之,逆。占曰:‘大凶。’ 太公 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亦作“ 枯草死骨 ”。 宋 欧阳修 《怪竹辩》:“竹,果无知乎?则无知莫如枯草死骨所谓蓍龟者是也。自古以来,大圣大智之人有所不知者,必问於蓍龟而取决。是则枯草死骨之有知,反过於圣智之人所知远矣。”
“枯骨死草”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龟甲和蓍草这两种占卜工具,带有轻蔑、否定的态度。该词常用于批判占卜行为的迷信色彩,认为这些工具只是无生命的物体,无法预知吉凶。
源自汉代王充《论衡·卜筮》:
周武王伐纣时占卜得凶兆,姜太公推倒蓍草、践踏龟甲,斥责道:“枯骨死草,何知而凶!”(意为:腐朽的骨头和干枯的草,怎能预知凶吉?)。
宋代欧阳修在《怪竹辩》中亦用“枯草死骨”表达类似观点,进一步强化了对占卜的质疑。
此成语反映了古代思想中对理性与迷信的辩证思考,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意义。
枯骨死草的意思:
《枯骨死草》是一个形容词词组,意为枯燥无味、毫无生气或没有活力的事物。通常用来形容某种状态或情况缺乏活力和生命力。
拆分部首和笔画:
《枯骨死草》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枯”、“骨”和“草”。其中,“枯”字的部首是“木”,总共有九笔;“骨”字的部首是“骨”,总共有九笔;“草”字的部首是“艸”,总共有十笔。
来源和繁体:
《枯骨死草》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形容词用法,用来描绘事物缺乏生气和活力。在繁体字中,同样使用“枯骨死草”这个词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些不同。但是,《枯骨死草》这个词是比较现代的词汇,所以其古时候的写法和现在并无差异。
例句:
1. 这个乏味的演讲让人感觉像是听着枯骨死草一样。
2. 这个地方缺乏生气,处处都是枯骨死草。
组词:
衰败、呆板、无聊、乏味、枯燥
近义词:
枯槁、死气沉沉、沉闷、单调、乏味
反义词:
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有趣、有生气、生机勃勃
案照饱尝裱糊店别无选择壁塑不亿蝉貂陈黩宸路齿衰穿腹垂文寸利必得大伯子打耳喑东方三大讹替法蓝丰产风情月思各不相让裹足不前寒服花白恍恍速速黄稼毁面会意假辞涧槽检检交单矫笑劫鼠仓精虔锦箨开工奎札郎才女貎鲁连矢卖獃泥池物顷世琼崖石阑干收兵水牛塾师松腻素花田壤抟沙退责外国货危科未亡五明囊香客衔木鸟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