楫棹的意思、楫棹的详细解释
楫棹的解释
亦作“檝櫂”。亦作“檝棹”。 1.船桨。短桨称楫,长桨称櫂。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浮舟江海,捐弃楫櫂,观者为之寒心。”《南史·儒林传·王元规》:“ 元规 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姑姪入船, 元规 自执檝棹而去。”《汉书·元后传》“辑濯 越 歌” 唐 颜师古 注:“令执楫櫂人为 越 歌也。”
(2).指船。 晋 潘岳 《西征赋》:“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檝櫂。” 宋 姜夔 《湘月》词序:“ 长溪 杨声伯 典 长沙 檝櫂,居濒 湘江 。”
词语分解
- 楫的解释 楫 í 划船用具:舟楫。楫师(船工)。中流击楫。 古同“辑”,聚集。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棹的解释 棹 à 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划船:“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船:棹夫(船家)。归棹。 棹 ō 同“桌”。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楫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古典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含义指划船用的工具,即船桨。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划船工具
- 基本含义: "楫棹"泛指划船、行船时使用的桨。它是"楫"和"棹"两个同义或近义单音节词的复合词,共同强调划船的工具属性。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将"楫棹"解释为"亦作'檝棹'。船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亦解释为"船桨"。
二、单字解析与细微差异
- 楫 (jí): 通常指较短的船桨,有时也泛指船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木部》:"楫,舟櫂也。"清代段玉裁注:"櫂,所以进船也。…楫,短曰楫,长曰櫂。" 可见"楫"偏重指代划船的工具本身。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影印本);《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棹 (zhào): 本义也指船桨,可指长桨。与"楫"相比,"棹"除了名词义(桨)外,还常用作动词,表示"划(船)"。如《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这里的"棹"即名词。
- 来源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三、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 文言特征: "楫棹"具有鲜明的文言色彩,多用于古代诗文或仿古语境中,用以描绘行船、泛舟的情景,或象征对人生方向、事业进程的掌控(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荀子·劝学》,此处单用"楫")。
- 文学意象: 在古典文学中,"楫棹"常与扁舟、江河、烟波等意象结合,营造出漂泊、归隐、羁旅或闲适的意境。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在相关词条释义中提供了古典文献例证,体现了其文学应用。
"楫棹"是一个古雅的双音节词,核心意义指船桨,是"楫"(多指短桨)和"棹"(可指长桨,亦可用作动词)两个近义字的复合。它主要用于文言或古典文学语境,既指代具体的划船工具,也常承载行旅、归隐等文化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
“楫棹”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í zhào,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释义
- 船桨:
指划船的工具,其中“楫”为短桨,“棹”(或“櫂”)为长桨。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三国时期曹冏《六代论》中“捐弃楫櫂,观者为之寒心”,以及《南史》记载王元规“自执檝棹而去”。
- 借指船只:
在部分语境中,可代指船本身。例如晋代潘岳《西征赋》中“同整檝櫂”,宋代姜夔词序中“典长沙檝櫂”均以“楫棹”指船。
2.用法与例句
- 文学化表达:
常见于诗词或古文,如“勤劳和奋斗是火车的双轨……楫棹之手”,强调协作或工具的重要性。
- 近义词:
桨、櫂、舟楫(均与划船工具有关)。
补充说明
该词存在异体写法,如“檝棹”“檝櫂”,但含义一致。其使用多具古典色彩,现代语境较少出现,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毖勅赤乌痴小痴坐船头赐官辞卸祠宇灯标渡引发表费反面文章发育蜚鸓蜂攘覆视附书附托固姑汗津津家闾急持金融资本济物狼上狗不上冷板櫈凉拌龙飞凤翥荦硞洛阳耆英会旅距没世难忘闹忙孽竖陪装朋挻扑虎儿齐打忽奇迹情交青耦啓者曲圣人头若尔骚肠圣典市事誓天指日叹为观止天生尤物拓殖谓谕文策无比无寥仙道仙音院小庭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