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文彦博 与 富弼 、 司马光 等聚集 洛阳 高年者共十三人(一说十一人)置酒相乐,称“洛阳耆英会”。《宋史·文彦博传》:“﹝ 文彦博 ﹞与 富弼 、 司马光 等十三人,用 白居易 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序齿不序官。为堂,绘像其中,谓之‘洛阳耆英会’,好事者莫不慕之。” 宋 司马光 《洛阳耆英会序》:“昔 白乐天 在 洛 与高年者八人游,时人慕之,为九老图传於世。 宋 兴, 洛 中诸公继而为之者凡再矣。皆图形 普明 僧舍。 普明 , 乐天 之故第也。 元丰 中, 文潞公 留守 西都 , 韩国 富公 纳政在里第;自餘士大夫以老自逸於 洛 者,於时为多。 潞公 谓 韩公 曰:‘凡所谓慕於 乐天 者,以其志趣高逸也,奚必数与地之袭焉。’一旦悉集士大夫老而贤者於 韩公 之第,置酒相乐,宾主凡十有一人,既而图形 妙觉 僧舍,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
洛阳耆英会是北宋时期由退休高官文彦博、富弼等人发起的高龄士大夫聚会,效仿唐代白居易的“九老会”形式,兼具社交与文化活动性质。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成员名单或《会约》内容,可参考权威史料《宋史·文彦博传》或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
洛阳耆英会指的是在洛阳聚集的一群年长而有才华的人才。这些耆英一般在各自领域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经常进行学术、文化和社交活动。
部首和笔画拆分:洛(氵+各) 阳(阝+日) 耆(老一)英(虍+央)会(人+一)
来源: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曾经是汉朝和北魏朝的首都。耆英会一词则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重老年人智慧和经验的理念。
繁体字:洛陽耆英會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洛鄘耋儴會
例句:洛阳耆英会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组词:洛阳、耆资、英才、聚会、地点、文化
近义词:洛阳士人圈、洛阳哲人群、洛阳长者聚
反义词:青年群体、初入社会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