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旅拒 ”。1.聚众抗拒;违抗。《后汉书·马援传》:“若大姓侵小民,黠 羌 欲旅距,此乃太守事宜。” 王先谦 集解:“旅距,聚众相拒耳。”《周书·异域传上论》:“彊则旅拒,弱则稽服。” 宋 陆游 《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万一未至尽如所传,虏人尚敢旅拒,遗民未能自拔,则我师虽众,功亦难必。” 章炳麟 《四惑论》:“此明以死为自然规则,不可旅距矣。”
(2).抵住,顶着。 前蜀 贯休 《冬末病中作》诗之二:“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击。向下还上来,唯疑是肺石。”
(3).矫健貌。 宋 范成大 《胭脂井》诗之三:“腰支旅拒更神游, 桃叶山 前水自流。”
“旅距”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指旅行的路程或距离,常用于描述行程的远近。
来源:
示例:规划自驾游时需提前测算旅距,合理安排时间。
聚众抗拒
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指群体性抵抗行为,如“黠羌欲旅距”描述羌人聚众违抗。
文献支持:《周书》、宋代陆游《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等均有类似用法。
抵住、顶着
如唐代贯休诗中“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击”,比喻内心矛盾或外物顶撞。
矫健貌
少数文献(如宋代范成大诗)用其形容姿态矫健,如“腰支旅拒更神游”。
注意:现代语境下多采用“旅途距离”之义,而古籍或文言文中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为“抗拒”或“矫健”等引申义。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进一步分析。
旅距(lǚ jù)是一个名词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旅的部首是⻍,总笔画数为⻌,声调是4。距的部首是足,总笔画数为足,声调是1。
旅距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旅”意为行走旅行,表示人们外出的行动。而“距”意为距离,是两点之间的间隔。
在繁体字中,旅距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字形略有差异。
在古代,旅距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的意思和构成仍然相同。
1. 他的旅距很长,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赶到目的地。
2. 这次旅行的旅距只有几百公里,很快就能到达。
旅程、旅途、旅行、距离、距离感等
行程、路程、路途、移动距离等
相聚、亲密、接近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