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旅距的意思、旅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旅距的解释

亦作“ 旅拒 ”。1.聚众抗拒;违抗。《后汉书·马援传》:“若大姓侵小民,黠 羌 欲旅距,此乃太守事宜。” 王先谦 集解:“旅距,聚众相拒耳。”《周书·异域传上论》:“彊则旅拒,弱则稽服。” 宋 陆游 《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万一未至尽如所传,虏人尚敢旅拒,遗民未能自拔,则我师虽众,功亦难必。” 章炳麟 《四惑论》:“此明以死为自然规则,不可旅距矣。”

(2).抵住,顶着。 前蜀 贯休 《冬末病中作》诗之二:“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击。向下还上来,唯疑是肺石。”

(3).矫健貌。 宋 范成大 《胭脂井》诗之三:“腰支旅拒更神游, 桃叶山 前水自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旅距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指聚众抗拒、集体违抗,强调多人共同表现出的不服从或反抗行为。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其语义与用法:


一、本义解析

  1. 词素拆解

    • 旅:古义指“俱,共同”(《说文解字》),引申为众人聚合,如《礼记·乐记》"旅进旅退"即众人同进退。
    • 距:本义为“鸡距”(鸡爪后突出部分),后假借为“抗拒”“违逆”,如《论语》"距杨墨"即抵制杨朱、墨子学说。

      合成词义:众人联合抵抗,形成集体性对抗姿态。

  2. 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

    旅距:聚众抗拒;违抗。

    例证引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小民旅距,聚而为乱。"(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423页)


二、引申与用法特征

  1. 行为主体

    多指底层民众或群体性反抗,隐含规模性与组织性,如《清史稿》载:"粮胥苛敛,民多旅距。"(民众集体抵制苛税)

  2. 情感色彩

    含强烈消极语义,常见于描述叛乱、抗命等场景。明代《万历野获编》评倭寇之乱:"海民旅距,终酿大患。"暗含对群体失控的批判。

  3. 近义辨析

    • 抗拒:个体或群体抵抗(中性)。
    • 旅距:特指集体公开对抗(贬义),更具书面性与历史语境。

三、古典文献用例

  1. 《宋史·兵志》

    "边卒旅距,劫掠州邑",指戍边士兵集体哗变劫掠。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187)

  2. 章炳麟《訄书》

    "吏治不修,则黎庶旅距",强调官吏腐败引发民众反抗。

    (来源:三联书店《訄书详注》)


四、现代使用与相关词

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但衍生词旅距心(集体离心倾向)偶见于社会学论述。关联词汇包括:


结语

"旅距"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群体性反抗的认知,其语义演变折射出传统社会治理中"集体服从"的伦理期待。理解此类词汇需结合历史语境,避免现代语感误读。

网络扩展解释

“旅距”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一、现代常用含义(旅途距离)

指旅行的路程或距离,常用于描述行程的远近。
来源:
示例:规划自驾游时需提前测算旅距,合理安排时间。

二、古代/文献中的特殊含义

  1. 聚众抗拒
    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指群体性抵抗行为,如“黠羌欲旅距”描述羌人聚众违抗。
    文献支持:《周书》、宋代陆游《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等均有类似用法。

  2. 抵住、顶着
    如唐代贯休诗中“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击”,比喻内心矛盾或外物顶撞。

  3. 矫健貌
    少数文献(如宋代范成大诗)用其形容姿态矫健,如“腰支旅拒更神游”。


注意:现代语境下多采用“旅途距离”之义,而古籍或文言文中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为“抗拒”或“矫健”等引申义。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爊炕剥示秉公无私餔子怊怅琛瑞丑诞船篷辞避戴山鼇荡折独当一面癈痼佛多赶罗槁骸工间操管叔归孙毫无疑问痕迹话流火器营戒蜡绩功金小相鸡爪风衎尔崆谾懒中散泐蚀录音旅见没添货粘滑糯麦軿罗衣屏辅青毡故物邱陵气象战驱拥热力学第一定律戎幕如愿以偿杀鸡儿抹脖子山色识俊探监抟控讬重渥采瞎巴象谷献芹消费小腿消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