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附书的意思、附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附书的解释

捎信;寄信。 唐 杜甫 《石壕吏》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宋 欧阳修 《与尹师鲁第一书》:“沿 汴 絶 淮 ,泛 大江 ,凡五千里……在路无附书处。” 明 文徵明 《送洪玉方》诗:“君频有役难为别,我老思家欲附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附书"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构词解析 "附"的本义为"附着",《说文解字》释作"附,益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在旁之偁"(来源:《说文解字段注》)。"书"在甲骨文中象手持笔形,《说文解字》定义为"箸也",指文字记录。二字组合构成动宾结构,字面义为"附加文字记录"。

二、文献义项

  1. 基本义:指书信的附加内容 《颜氏家训·杂艺》载:"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致有俗字附书其间者。"此处"附书"特指正文之外的附加文字(来源:《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

  2. 引申义:文献的补充说明 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论及:"古人注疏,或有附书于简末者,犹今之附录也。"此语境中指典籍正文后的补充材料(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2000年版)。

  3. 特殊用法:古代公文制度 《唐六典·尚书省》规定:"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于都省以遣之。若在京差使者,亦令附书发遣。"此处的制度性用法特指公文正本之外的附属文书(来源:《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1993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附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与书信传递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含义

“附书”指捎信或寄信,常见于古代诗文。例如:

  1. 杜甫《石壕吏》:“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通过他人转交书信)
  2.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在路无附书处。”(旅途不便寄信)

二、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附加额外内容”的引申义,即在书信或文件中补充说明。例如:

三、用法特点

  1. 古汉语常用:多见于唐诗宋词,体现书信传递的困难。
  2. 语境依赖: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寄信”还是“附加内容”。

四、相关诗词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背景,可参考《杜甫诗集》或《欧阳修文集》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转标流波斯猫草木知威觇窥车駮城堞赤心相待酬功给效粗书灯盏颠败段位对头讹未反虞沸渖非位分式方程负芒披苇傀俄好几浩首黄儿讙言回畔晦魄祸祟贱凌较大节节齎擎久故九侯踦只流泉鸾堤旅资麦气蛮烟瞀瘛门脸情志琼镜权荣糅杂睿渥三霭设文守故刷涕贪求无猒田册铁砂亭落徒单违科呜呼锌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