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诗的意思、六诗的详细解释
六诗的解释
(1).犹六义。《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郑玄 注:“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参见“六义”。
(2).指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参阅 五代 齐己 《风骚旨格》。
词语分解
- 六的解释 六 ù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艺(.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六经)。六欲
- 诗的解释 诗 (詩) ī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 * 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
专业解析
“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周礼》,指《诗经》作品的六种分类或六种表现手法。其具体含义如下:
-
风
- 含义:指地方音乐,即各诸侯国的民歌民谣,反映不同地区的风俗民情。如《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等十五国风。
- 来源依据:《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郑玄注:“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意指风是教化传播的体现。现代理解更侧重其民歌性质。
-
赋
- 含义:指铺陈直叙,直接叙述事物、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朱熹解释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来源依据: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赋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后世普遍认为赋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
比
- 含义:指比喻,以此物喻彼物,使形象更鲜明、道理更浅显的表现手法。朱熹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也”。
- 来源依据:郑玄注:“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强调其委婉讽喻的作用。
-
兴
- 含义:指起兴或感发,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兼有比喻、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朱熹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来源依据:郑玄注:“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认为兴用于赞美。现代理解更注重其引发联想的艺术功能。
-
雅
- 含义:指朝廷正乐,即西周王畿地区的乐歌,内容多与朝会宴享、政治时事相关,风格较为典雅庄重。分为《大雅》和《小雅》。
- 来源依据:《周礼》原文及郑玄注均指其为正声。 《毛诗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
颂
- 含义:指宗庙祭祀乐歌,用于祭祀祖先和神明,内容多为赞美祖先功德,风格庄严肃穆。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 来源依据:《周礼》原文及郑玄注。 《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重要说明:
- “六诗”与“六义”:汉代《毛诗序》将“六诗”称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自此,“六义”成为更通用的术语。
- 体用之分: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体裁分类,赋、比、兴是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权威参考来源:
-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记载“六诗”概念的原始出处。
- 《毛诗序》(《诗大序》):首次将“六诗”称为“六义”,并阐述其基本内涵。
- 孔颖达《毛诗正义》:对“六义”进行了体(风雅颂)用(赋比兴)的经典区分。
- 现代权威工具书及研究著作: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六诗”、“六义”及风、赋、比、兴、雅、颂各词条有详细释义和引证。
-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先秦文学部分对《诗经》的“六义”有系统阐述。
-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清华大学出版社)对“六诗”到“六义”的演变有深入探讨。
网络扩展解释
“六诗”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因历史演变和学术视角不同而存在多种解释。以下是综合文献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指风、赋、比、兴、雅、颂六种诗歌类别或功能。这一概念与周代礼乐制度密切相关,最初可能指诗乐的演奏方式或教化功能,而非单纯文学分类。
二、两种核心解释
-
六义说
东汉郑玄注《周礼》时将“六诗”等同于“六义”,并作出具体阐释:
- 风:反映各地民情与贤圣教化遗存
- 赋:直陈政教善恶的铺叙手法
- 比:通过类比委婉批评时弊
- 兴:借美好事物含蓄表达赞美
- 雅:确立正道的典范诗歌
- 颂:歌颂德政的仪式乐歌
-
雅风变体说
五代齐己在《风骚旨格》中提出另一种分类:
- 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
这种划分强调诗歌内容的正变关系,如:
变大雅示例:“蝉离楚树鸣犹少,叶到嵩山落更多”
三、历史演进
- 周代:“六诗”作为乐官教学体系,与音乐演奏密切相关
- 春秋:孔子删诗后简化为风、雅、颂三类,形成《诗经》基本架构
- 汉代:经学家将“六诗”发展为“六义”,侧重文学手法与政教功能结合
四、学术争议
现代学界对“六诗”性质仍有分歧:
- 章太炎认为“六诗”是六种诗体
- 朱自清主张为六种用诗方式
- 闻一多提出与舞蹈配合的六类乐歌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周礼》原始文献、郑玄注疏及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欲了解完整讨论可参考《风骚旨格》及《中国文学:“诗之六艺”的概念演进》。
别人正在浏览...
懊恼泽家败露豹尾旛笾豆壁镜参礼成昏城陴尺波电谢饬装川口出敌不意楚金出面腔春脚词指搓手打哼哼刀榼吊斗钝重繁荣高踞咯嚓公斤海陆风黑越越黄章鹄苍胡槎忽霍浑然无知检择角本亟亟坰牧拦截联曹柳风柳絮才高笼绊鸾跄漫长幕僚扭打前愆切寻情说晴天寝穴瑞祝蛇皮施屠疏奏粟米讨奸屠门嚼挽诗香蛾写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