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怗怗的意思、怗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怗怗的解释

(1).安静貌;驯服貌。 唐 元稹 《高荷》诗:“不学着水荃,一生长怗怗。”《新唐书·刘文静传》:“ 唐公 名载图讖,闻天下,尚可怗怗以待祸哉?” 宋 梅尧臣 《韩子华江南安抚》诗:“千里宣德泽,煦如春风驰;寒潮不起浪,怗怗威 冯夷 。” 明 归有光 《建安尹沉君墓志铭》:“君一绳以法,豪右皆怗怗。”

(2).象声词。 明 高启 《谒金门·渡江》词:“风怗怗, 江 与暮天相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怗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叠词形容词,其含义主要围绕“安定、平静、驯服”的状态展开。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安定、平静的样子: 这是“怗怗”最核心的含义。它形容事物处于安稳、没有纷扰、没有动荡的状态。可以形容环境、氛围,也可以形容人的心境或神态。
    • 驯服、顺从的样子: 引申义,形容人或动物温顺、服帖、不反抗的状态。
  2. 字形与字源:

    • “怗”字由“忄”(心)和“占”组成。“忄”表示与心理、情绪相关;“占”有占据、据有之意,结合可理解为“心有所据”或“心被占据(从而安定)”,指向内心的安稳、平定。
    • 叠用为“怗怗”,起到强调和描绘状态的作用,使“安定、平静”的意味更具体、形象。
  3. 古籍用例与释义佐证:

    • 《说文解字》(对“怗”的解释): “怗,安也。从心,占声。” 这是对“怗”字本义最权威的训释,直接点明其核心含义是“安”。
    • 《集韵》: “怗,安也。或从忝。” 再次确认了“怗”的“安”义。
    • 唐代韩愈《荐士》诗: “荣华肖天秀,捷疾逾响报。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孟轲分邪正,眸子看瞭眊… 杳然粹而清,可以镇浮躁。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孜孜营甘旨,辛苦久所冒…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傲。圣皇索遗逸,髦士日登造… 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焘。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胡为久无成,使以归期告… 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念将决焉去,感物增恋嫪… 彼微水中荇,尚烦左右芼。鲁侯国至小,庙鼎犹纳郜… 幸当择珉玉,宁有弃珪瑁。悠悠我之思,扰扰风中纛… 上言愧无路,日夜惟心祷。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菢… 通波非难图,尺地易可漕。善善不汲汲,后时徒悔懊… 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微诗公勿诮,恺悌神所劳。” (注:此诗中虽未直接出现“怗怗”,但韩愈常用此类词汇,且后世注疏或引其文风解释“怗怗”所描绘的某种安顺状态。更直接的用例需查更专门文献,但此诗意境可作旁证理解“安定”之意)。
    • 《诗经》等典籍: 虽然《诗经》中未见“怗怗”一词,但其描述的许多宁静祥场景(如“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正是“怗怗”一词试图传达的意境。后世文人用“怗怗”形容心境或环境之安和,可视为对《诗经》此类意境的继承与发展。
  4.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怗怗”是一个非常罕见的词汇,几乎只出现在对古典文献的研究、注释或特定风格的文学创作中。日常口语和现代书面语极少使用。
    • 其含义基本保留古义,指“安定、平静、驯顺的样子”。

“怗怗”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叠词形容词,核心含义是安定、平静,常用来形容环境、氛围或心境的安稳祥和;其引申义为驯服、顺从,形容人或动物温顺服帖的状态。其字源与“心”相关,本义为“安”。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生僻词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怗怗”是一个叠词结构,由“怗”字重复组成,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1. 平定、安静的状态
    根据中的解释,“怗”作为动词时表示“平定、使服帖”,如《公羊传》中的“卒怗荆”(最终平定荆地)。作为副词时则指“安静”,例如《太平广记》中描述“怗然无声”。因此,“怗怗”可引申为“安静顺从的样子”,多用于形容事物或环境归于平静。

  2. 胆怯畏缩的样子
    在成语“怗怗竦竦”()中,“怗怗”与“竦竦”组合使用,形容人行动时因胆怯而畏缩、举止不自信的状态。此时“怗怗”更侧重心理上的不安与拘谨,例如形容人在陌生场合中小心翼翼的样子。

使用注意: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描述环境或局势,偏向“平定、安静”;若形容人的举止,则可能指向“胆怯、畏缩”。古典文献中多用于第一种含义,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成语或特定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安心定志拜别百辛崩鲠臂阁不惩笞刑冲水大礼服登稔蝶庵鼎成龙去烽尘官俸孤芳自赏醢石函秦后鞭火签娇女及辰极处矜闵机权救黥医劓鸠七咤旧污撠掖磼礏髻子款语温言苦训来生廉愧嗹喽灵淑緑油慢狎茂迁宁死不辱扭扯凭空揑造黔庶邛郲坂上阳善晓圣后升仙时朝十六院属曹四位坛宇危剧委靡威摄帷座武帷无形资产香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