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载族系及行状的书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纪传録:一国史,二注历,三旧事,四职官,五仪典,六法制,七伪史,八杂传,九鬼神,十土地,十一谱状,十二簿録。”
“谱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谱状”指记载家族世系(族谱)及人物生平事迹(行状)的书籍,属于古代文献分类中的一种类别。该词最早见于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其中将“谱状”列为“纪传录”下的第十一类文献。
在《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中,作者将古籍分为12类,包括国史、职官、仪典等,其中“谱状”位列第十一,与“簿録”(档案记录)并列,说明其主要用于家族和人物历史记载。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分类的语境中。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家族史、人物传记合集。
“谱状”是古代文献学术语,特指记录家族世系和人物生平的双重文献,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宗族历史的文化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的词条解释。
谱状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像谱子一样的形状。谱子是用来记录乐曲音符和演奏细节的符号,因此谱状形容物体的外形或线条呈现出像谱子的样子。
谱状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谱(部首:言,画数:149)和状(部首:疒,画数:7)。总共需要156画描绘一个完整的谱状。
谱状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没有的,它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衍生自普通话口语。目前没有繁体字对应谱状这个词。
由于谱状是一个比较新的词汇,因此在古代汉字中没有特定的写法。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1. 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宛如谱状的美妙音符。
2. 她的裙子蔓延开来,形成一幅谱状的图案。
1. 谱曲:谱写音乐或曲调。
2. 谱系:指描绘人物世系或系谱的图表。
3. 谱表:用来记录数据的表格或图表。
类似于谱状的词汇有:线条曲折、纷繁复杂。
相对于谱状的概念可以是:平直、简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