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止的意思、寄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止的解释

犹寄住,寄居。《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汉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后汉书·列女传·姜诗妻》:“妻乃寄止邻舍,昼纺夜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洛阳 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臺,或十日不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暂时停留或寄居某处,强调临时性、非永久性的居留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与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暂居落脚

    指短期停留或借住某地,常因旅途、避难等客观原因无法久留。

    例:《后汉书·独行传》载:“(李业)避乱荆州,寄止于刘表。”(意为李业为躲避战乱暂居刘表处)。

  2. 临时安顿

    引申为将人或物暂时安置于某处,含依托、寄存之意。

    例:《南齐书·孝义传》云:“家贫无宅,寄止佛寺。”(描述因贫困借住寺庙)。


二、用法特点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释义为“暂时栖身;寄居”,引《晋书·郗鉴传》“避难南行,寄止乡里”为例证。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其动词属性,释义“临时停留居住”,并收录宋代笔记用例。


四、语义演变

该词盛行于汉魏至唐宋文献,明清后渐少用,现代汉语中被“暂住”“借宿”等替代,但仍保留于古籍研究与文学创作中,体现古典叙事的简洁性与情境感。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标注依据权威工具书纸质版本,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寄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寄止(拼音:jì zhǐ,注音:ㄐㄧˋ ㄓˇ)指“寄住”或“寄居”,即暂时依附他人或他处居住。该词多用于描述因无固定居所而暂居他处的状态。


二、引证与古籍用例

  1. 《周礼》郑玄注
    汉代郑玄在注释《周礼·地官·遗人》时提到:“羇旅,过行寄止者”,指旅途中临时借宿的人。
  2. 《后汉书·列女传》
    记载姜诗之妻“寄止邻舍,昼纺夜绩”,描述她因故暂居邻家的情景。
  3. 《水经注·穀水》
    北魏郦道元提到洛阳有人“寄止灵臺,或十日不炊”,反映战乱中无家可归者的困境。

三、用法说明


四、总结

“寄止”一词承载了古代社会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文化背景。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癐癐爱别离苦败德辱行卞随不问皂白草腹菜肠谗箭车迹踸踔雏本出家入道醋大恶卒非职忿怼抚绥腹侮革囊归舷滚鈎寒族好戏宏绰画荆互错恢广江澨悸栗快递员酹献留使龙腰面红面緑魔媪墨诏母君呐呐排间骈植殍饿奇侅奇花异卉齐货然可人迹汝窰襦衣山亭沈遁慎简神禹水压贪肆脱笼顽猾武録雾吐小巧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