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微的家族。《晋书·华谭传》:“﹝ 华谭 ﹞又举寒族 周访 为孝廉。” 唐 杜荀鹤 《入关因别舍弟》诗:“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南史三·恩倖传》:“ 六朝 人重门第,故寒族而登要路者,率以恩倖目之。”
(2).谦称自己的家族。《儒林外史》第五回:“ 严致和 道:‘恐怕寒族多话。’”
“寒族”是古代社会阶层划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狭义解释
指与贵族(士族)相对的群体,包括素士、农、工、商、兵、半自由民(如门客)及非自由民(如奴婢)等。
补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寒族特指中下层官僚阶层,虽有一定政治地位,但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
广义演变
唐代科举制兴起后,寒族逐渐泛指门第较低的家族或贫寒家庭。
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寒族长期被排斥在核心官职之外。
社会流动的转折
唐代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垄断,寒族通过科举入仕逐渐成为政治新生力量,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在文献中,“寒族”也用于自谦,如唐代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诗句“莫愁寒族无人荐”,即以寒族指代自己的家族。
类别 | 寒族 | 士族(门阀) |
---|---|---|
出身 | 平民或低阶官员后代 | 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
政治地位 | 多任中下层官职 | 垄断朝廷要职 |
经济基础 | 中小地主或无产者 | 拥有大量土地与依附人口 |
婚姻关系 | 与同阶层通婚 | 仅在士族内部联姻 |
寒族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阶段的阶层概念,其内涵随科举制发展而变化,既是社会分层的产物,也反映了制度变革对阶层流动的影响。
《寒族》是指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民族群体,尤指居住在世界上寒冷的地区,如北极地区、西伯利亚等。
《寒族》的拆分部首为“宀”(mian)和“戈”(ge),共计10个笔画。
《寒族》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理解为以“寒”来形容生活环境极为寒冷的族群。
繁体字为「寒族」。
在古时候,汉字“寒”常作为一个整体写法,略有不同的结构。例如,在金石文中,字形中的“宀”部分更加简化,似乎是扁平的形状。
1. 北极地区的居民多数属于寒族,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2. 这个部落属于原始寒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组词:寒冷、寒冬、寒意、寒风。
近义词:寒带、寒地、寒冰。
反义词:暖族、温暖、炎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