殍饿的意思、殍饿的详细解释
殍饿的解释
(1).饥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女曰:‘但请下帷读,勿问盈歉,或当不殍饿死。’”
(2).指饿死的人。 宋 梅尧臣 《永济仓书事》诗:“中州无殍饿,南土竭脂膏。”
词语分解
- 殍的解释 殍 ǎ 饿死,饿死的人:饿殍遍野。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 饿的解释 饿 (餓) è 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我不饿,你吃吧!饥饿。饿殍(饿死的人)。 使受饿:注意别饿坏了。 饥饱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殍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与饥饿导致的死亡直接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饿死;因饥饿而死亡:这是“殍饿”最核心的含义。“殍”本身指饿死的人,“饿”指饥饿,组合起来强调因极度缺乏食物而死亡的状态或事件。
- 饿死的人:在特定语境下,“殍饿”也可指代因饥饿而死的人,即“饿殍”。
-
词源与构成:
- “殍” (piǎo): 本义指饿死的人。《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殍”,但后世字书如《玉篇》释义为“饿死也”。《孟子·梁惠王上》中著名的“涂有饿莩(通‘殍’)而不知发”是其经典用例。
- “饿” (è): 指严重的饥饿,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说文解字》:“饿,饥也。”段玉裁注:“饥甚于饥……民以食为命,则饥流而饿莩矣。”
- 组合“殍饿”: 属于同义或近义复合词,强化了饥饿致死的意思。其结构类似于“死亡”、“饥饿”等。
-
用法分析:
- 动词性用法: 表示“因饥饿而死”的动作或状态。
- 例: “岁大饥,民多殍饿。” (年成遭遇大饥荒,百姓多有饿死的。)
- 名词性用法: 指“饿死的人”。
- 例: “道殣相望,殍饿载途。” (道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饿殍遍地。)
-
古籍引例:
- 《孟子·梁惠王上》 (虽用“饿莩”,但义同“殍饿”):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壮马,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率领野兽来吃人。)
- 《资治通鉴》 (及其他史书): 在记载灾荒、战乱时常用“殍饿”、“饿殍”等词描述惨状。如“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十七八,殍饿蔽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食顷,使人问谌归否,曰:‘殍饿久矣。’” (此例中“殍饿”指饿得快死或饿死的状态)。
-
现代使用与关联:
- “殍饿”在现代汉语中极少单独使用,其含义主要由“饿殍”一词继承。“饿殍遍野”是常用的成语,形容饿死的人到处都是的凄惨景象。
- 在讨论历史饥荒、古代社会民生问题或引用古籍时,可能会遇到“殍饿”一词。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 主编): 对“殍饿”有明确释义和古籍引例。 (权威大型历时语文词典)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收录“殍”字,释义包含“饿死”及“饿死的人”,其引例有助于理解“殍饿”的语境。 (权威古汉语工具书)
- 《孟子》 (战国·孟轲): 提供了“饿莩”(同“饿殍”)的经典出处,是理解“殍饿”词义的文化背景基石。 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孟子》
- 《王力古汉语字典》 (王力 主编): 对“殍”、“饿”二字有精当解释和辨析。 (权威古汉语字书)
-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史书中大量使用“饿殍”、“殍饿”等词记录灾荒,是研究该词历史用法的重要语料库。 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治通鉴》
网络扩展解释
“殍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piǎo è,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
饥饿
指人因缺乏食物而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
-
指饿死的人
特指因饥荒或贫困而饿死的尸体或人群。
二、出处与例句
-
文学引用
三、使用场景
-
描述饥荒或贫困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形容大范围饥荒导致的惨状。
-
比喻资源极度匮乏
可引申为某类事物严重短缺,如“知识殍饿”“精神殍饿”。
四、相关词语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句或词源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聊斋志异》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白毫光掰腕子白玉诐辞彩球蚕蚁操量城肆丞辖冲锋传红喘嘘从父兄锉屑黨衆道费大群典守凤氅分毫析厘佛境肤诉贵爱襘结韩卢俭色交通员进步景初历津楼咎戒拒马袴靴老眼龙鸣卖贵麦酒眉雪寐魇密斯脱目内眦朴父琼山禾丘嫂七耀跧蹙染坊三禅设泭升中守狗舒爽司隶章松绑速殄铴锣贴赠湘军相伤小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