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俗的意思、险俗的详细解释
险俗的解释
谓诗文格调怨急,雕饰华丽。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 照 。” 陈延杰 注:“《南齐书·文学传论》曰:‘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斯 鲍照 之遗烈也。’《文中子》曰:‘ 鲍照 ,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按此殆 钟氏 所谓‘言险俗者,多以附 照 ’。”
词语分解
- 险的解释 险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灾难:危险。风险。冒险。探险。保险。铤而走险。 可能发生灾难的:险象。险情。险境。险峰。险恶。 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险隘。险厄。险固。天险。 存心狠毒:险毒。阴险。 几乎,
- 俗的解释 俗 ú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
专业解析
"险俗"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语素拆解与历史语用两方面解析:
一、语素释义
- "险"本义指地势险峻,《说文解字》释为"阻难也"(《汉语大词典》),引申为危险、阴险等负面特质。
- "俗"在《广韵》中训作"习也"(《汉典》),既指民间习俗,亦含庸俗、低劣之意。
二、复合语义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与近现代评论文,主要呈现三层内涵:
- 环境特征:形容地理环境险恶且民风粗鄙,如《水经注》载"地险俗悍"的记载(《国学大师》古籍库)
- 品德评判:指为人处世阴险而流于庸俗,清代笔记《坚瓠集》批评"其行险俗,不堪为伍"
- 艺术批评:传统书画理论中特指刻意求奇而失却雅正,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险俗之笔,非士夫气"
该词现代多用于学术性文本,日常口语使用频率较低。其语义演变轨迹折射出汉语"以单字构词,凭语境定意"的典型特征,相关研究可参见《汉语复合词结构历时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9)。
网络扩展解释
“险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进行区分:
一、文学批评领域的含义(主流解释)
指诗文风格险峻奇崛、格调怨愤急切,且语言雕饰华丽。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论,如:
- 《南齐书·文学传论》提到鲍照的作品具有“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的特点,被认为是险俗风格的典型。
- 南朝梁代钟嵘《诗品》称:“言险俗者,多以附照(鲍照)”,说明鲍照是险俗风格的代表人物。
二、社会行为层面的含义(较少见)
指危险且违背社会礼俗的行为或言论,如提到“可能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危险或不良后果”。但该解释的权威性来源较少,且未被主流词典广泛收录。
补充说明
- 词源构成:由“险”(危险/奇崛)和“俗”(风俗/通俗)组合,文学含义侧重“险”的引申义(奇崛),社会含义侧重“险”的本义(危险)。
- 使用建议:现代语境中若指文学作品风格,建议优先采用文学批评领域的定义;若用于描述社会行为,需注意语境明确性,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事嗤怪子齿豁头童出除处断矗立触霉头错壤答席东零西散敦硕放赖凤簪丐人高才卓识诡激过关契花茶换骨恍悟鶄鹤紧箍咒惊心惨目蠲丁句管骏駮可闵枯木死灰老儒潦灾棱镜量子力学立本羞詈骂留音机轮转椅逻倅命趾目知眼见牛鱼朴野墙立千里驹弃能人学容典扫涤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沙瓤神妙施救戍人私盟送盘添覔为法蜗庐无遗相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