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四知 ”。
“四知金”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为官清廉、拒收非正当馈赠的高尚品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四知金”指代廉洁自持、不受非正当馈赠的行为。其中“四知”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强调无论是否有人在场,都应坚守道德准则。
典故出自《后汉书·杨震传》: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举荐)深夜携十斤黄金相赠,称“无人知晓”。杨震驳斥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离去。此事成为清廉典范。
后世常用“四知金”赞颂官员的廉洁,并融入诗词创作。例如:
该词也被用于对联或文学创作中,如“卞和三进玉,杨震四知金”,通过对比凸显杨震的品格。
“四知金”至今仍被引用,强调自律与道德自觉,尤其在廉政教育中具有警示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相关诗词解析。
《四知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对于事物了解得非常透彻,具有全面的知识和见解。
《四知金》的拆分部首是“口、一、丷、金”,共有16个笔画。
《四知金》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孔子的人,当他到达一个地方时,地方官员派人给他送了一个金杯。孔子接过金杯仔细观察后,就说出了金杯的制作材料、工艺、地理环境等相关知识。从此,人们用“四知金”来形容孔子的博学和深思熟虑。
《四知金》的繁体字为《四知金》。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具体的写法可以查阅古代汉字书籍或专门的字典。
他对这个领域的了解非常深刻,可以说是真正的《四知金》。
四类、四六等等。
博学多识、知无不言、知之甚详。
一无所知、一知半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