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顽劣粗野。 唐 冯贽 《云仙杂记·三鹿郡公》:“ 袁利见 为性顽獷, 方棠 谓 袁生 已封三鹿郡公,盖讥其太麄疎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八》:“此诗云:‘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夭邪次顽獷。’以讥世之小人,若不諂媚夭邪,须顽獷狠劣也。”《明史·西域传三·大慈法王》:“ 乌斯藏 远在西方,性极顽獷。”
(2).指顽劣而粗野的人。《元史·叶仙鼐传》:“ 仙鼐 素熟夷情,随地阨塞设屯镇抚之,恩威兼著,顽獷皆悦服。”
“顽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引证与用法
三、综合解析
“顽犷”含贬义,强调固执、野蛮的特质,既可描述个体性格,也可指代群体。其构词中“顽”侧重愚钝固执,“犷”突出粗野不羁,组合后语义强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云仙杂记》《元史》等文献原文。
《顽犷》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固执、任性的性格或态度,不易被他人劝服或改变。
《顽犷》的部首拆分为“頁”和“犬”,其中“頁”表示头部,“犬”表示狗。它的总笔画数为17。
《顽犷》一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见于《左传·文公九年》:“顽犷之性敢作攻崇之事,不知足于外患之急。”意为固执、任性的性格敢于做出冒犯的举动,在面对外界困难时不知道顾及内部团结。
《顽犷》的繁体字为「頑犷」。
根据古代的汉字写法,《顽犷》可以写作「頑㐌」或「頑剛」,其中「㐌」表示犬的初始形态。
1. 他在工作中总是顽犷不羁,不听他人劝告。
2. 这只顽犷的狗拒绝接受训练。
1. 顽犷不驯:形容一个人固执而不容易被驯服。
2. 顽犷不化:指一个人的性格固守原则,不易改变。
1. 固执:形容一个人坚持己见,不易被他人影响。
2. 任性:形容一个人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随心所欲。
1. 温顺:指一个人态度温和,易于被他人影响和劝服。
2. 随和:形容一个人性情随和,容易与他人相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