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色旗的意思、五色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色旗的解释

(1).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七年 ************ 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组成,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2).因 民国 初年由北洋军阀控制政权,故亦用以代指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借指北洋军阀。 鲁迅 《而已集·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鲁迅 《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更何况这位 常燕生 先生满身五色旗气味。”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五色旗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五色旗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政治象征意义的旗帜,其核心含义为“五族共和”,即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平等联合。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五色旗特指“中华民国初期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条组成”,象征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分析,五色旗的设计包含三层内涵:

  1. 民族平等观:每种颜色对应一个主要民族,红色代表汉族,黄色代表满族,蓝色代表蒙古族,白色代表回族,黑色代表藏族,体现辛亥革命后倡导的民族平等理念(《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五行哲学溯源:五色体系源自中国传统五行学说,暗含宇宙运行规律与政治秩序的统一性,红黄蓝白黑分别对应火、土、木、金、水五行元素(《符号学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政权合法性建构:作为中华民国首面法定国旗(1912-1928),其纹章设计融合了西方共和制理念与中国传统纹章制度,曾被北洋政府沿用至1928年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文献显示,五色旗的形制在《临时政府公报》第3号(1912年1月)中首次被官方确认,其标准比例为5:8,五色横纹自上而下平行排列。该旗帜在当代主要作为历史研究实物存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等机构。

网络扩展解释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1912-1928年)使用的国旗,具有重要的历史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构成

二、象征意义

  1. 民族共和
    五色分别代表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藏族(黑),体现"五族共和"的政治理念,强调民族平等与团结。

  2. 文化内涵

    • 对应五行学说中的五方(东、南、中、西、北)。
    • 象征儒家五德:仁(红)、义(黄)、礼(蓝)、智(白)、信(黑)。
    • 部分文献提及与"凤凰五色"的关联。

三、历史沿革

四、争议与评价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事件或设计演变,可查阅《孙膑兵法·十阵》相关记载()或北洋政府档案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包乾制暴跳备悉并处奰逆秕言谬说怖惧不看僧面看佛面步辇柽柳骋逸充屈出法驳案出豫代码证打磕铳刀笔贾竖悼屈大赛兜鞬阸陜分资凫胫高罗遘恶够瞧后稷皇天胡诌乱道寖假击手挎斗,挎斗儿匡济两箱前联青龙庼写亲密求战赇嘱荣怀瑞异三谏之义折绵笙丛设衣时和年丰石泐海枯四面出击太师椅套种天九牌通厉透视缩影图簿猥儒霞阁相脚头闲迳邪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