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山势峻峭。 南朝 齐 谢朓 《祀敬亭山庙》诗:“翦削兼 太华 ,峥嶸跨 玄圃 。”
(2).佛教谓斩断物欲。 南朝 梁 沉约 《舍身愿疏》:“蠢彼羣生,咸有佛性,不因翦削,此路莫由。”
“翦削”是一个多义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指剪切修整、精心打理的行为。这一义项强调对事物的细致处理,使其更加完善,常用于描述对文字、艺术作品的润色或日常事务的整理。
形容山势峻峭陡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例如南朝谢朓的诗句“翦削兼太华,峥嵘跨玄圃”,即以“翦削”描绘山体如刀削般险峻的形态。
在佛教语境中,表示斩断物欲,追求精神超脱。如南朝沈约《舍身愿疏》中“不因翦削,此路莫由”,即指通过摒弃世俗欲望达到修行境界。
注:不同词典对义项的归类略有差异,建议通过权威典籍(如《汉典》)进一步验证具体用例。
《翦削》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剪切、割除,特指用工具剪下或割掉物体的一部分。二是指修整、切削,特指对物体进行修整或切削,使其变得光滑或整齐。
《翦削》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部首是翦(jiǎn),第二部首是刂(dāo)。它的总笔画数是16个。
《翦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翦削」。
在古代,「翦削」这个词的字形和现代写法相似,但有一些细微差别。古代的写法「翦」中的「刀」字旁向右上方略微倾斜,而「削」中的「刂」字旁笔画更简化,没有现代写法中的横画。
1. 他用剪刀翦削了一束鲜花的枝条。
2. 木匠用锯子翦削木料,使其更加平整。
1. 翦刀(jiǎn dāo):指用来割断、剪切物体的工具。
2. 翦理(jiǎn lǐ):指修剪、整理物品,使之整齐美观。
1. 削减(xiāo jiǎn):指减少、缩小。
2. 剪裁(jiǎn cái):指对物体进行剪裁或裁剪。
1. 添补(tiān bǔ):指在缺失处添加、补充。
2. 增加(zēng jiā):指增添、扩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