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舍施的意思、舍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舍施的解释

犹施舍。谓以财物、人力资助寺院或救济贫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师乘白鹿,自海上而至,止於 龙兴观 。远近礼敬,捨施丰多。”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时见闻者,皆争捨施。富者出财,壮者出力,巧者出技,皆捨所爱。” 宋 叶适 《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公益感励奋发,以薄赋歛、厚捨施为己任。”《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若员外不肯捨施,贫僧到晚自教人取。”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舍施”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ě shī”,其核心含义为“施舍”,主要指以财物或人力资助寺院、救济贫民等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该词由“舍”与“施”组合而成,两者均有“给予、布施”之意。其具体指代通过捐赠财物、提供人力等方式帮助宗教场所(如寺院)或贫困群体。

  2. 历史用例

    • 唐代薛用弱在《集异记·叶法善》中记载,叶法善因德行受敬仰,民众“捨施丰多”。
    • 宋代苏轼在《胜相院经藏记》中描述,众人为建经藏“争捨施”,富人出钱、壮者出力、巧者献技。
  3. 词义延伸
    除物质资助外,也包含人力支援,例如修缮寺院或参与公益事务。宋代叶适的墓志铭中提到“厚捨施”与“薄赋歛”并提,体现其社会救济性质。

  4.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但核心精神与当代慈善、公益捐赠有相通之处。

“舍施”强调主动给予与利他行为,兼具宗教慈善与社会救济的双重属性,是传统文化中互助理念的体现。如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原文,可参考《集异记》《胜相院经藏记》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舍施

舍施(shè shī)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汉字词语,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意思

舍施的意思是损失、丢掉、忽略等。它用来表示失去某物、丢失、放弃或忽视某种机会或权益。

拆分部首和笔画

舍字的部首是舌字旁,总的笔画数是8画;施字的部首是方坚,总的笔画数是11画。

来源

舍字也叫舍离,是古代写作形式之一,意为丢掉、舍弃。施字的本义是给予、供给,引申为施行、施展等含义。因舍施的音近相似,所以合并为一个词语。

繁体字

在繁体字中,舍字的写法为捨,施字的写法为施。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舍字写作捨或舎,施字写作施。

例句

1. 为了事业的成功,他必须舍施一些个人的享乐。

2. 我们不能舍施任何机会,以免后悔。

3. 他因为一时疏忽舍施了重要的工作。

组词

舍身、舍利、舍己、舍本逐末。

近义词

损失、丢失、失去、放弃。

反义词

获得、保留、珍惜、把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