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行必获吉。《易·困》:“动悔有悔,吉行也。” 孔颖达 疏:“吉行者,知悔而征,行必获吉也。”
(2).为吉事而行。《荀子·大略》:“故吉行五十,犇丧百里,賵赠及事,礼之大也。”《汉书·王吉传》:“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 南朝 梁简文帝 《行幸甘泉宫》诗:“吉行五十里,随处宿离宫。” 唐 刘禹锡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之二:“凤翣拥铭旌,威迟异吉行。”
吉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为吉事而出行,强调出行目的的祥瑞性。该词源自古代礼制观念,常见于典籍记载,以下从释义、语源与应用三方面解析:
指为祭祀、庆典、朝觐等吉庆之事进行的出行活动,与凶事(如丧葬)出行相对。例如《汉书·律历志》载:“吉行五十里”,指参与吉礼时的行程速度需庄重舒缓。
来源:《汉语大词典》(1994年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2卷,第1053页。
古代礼制将出行行为按性质划分为“吉行”与“凶行”。《周礼·春官》提及“凡行事必占吉凶”,后衍生出对出行类别的具体区分,反映古人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312页。
来源:《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现代汉语中,“吉行”偶见于祝福语(如“旅途吉行”),承袭古义中“平安顺遂”的寓意,但已非严格礼制术语。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598页。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与古籍注疏,侧重文化语义的考据。因古籍文献的在线版本需核对原始刻本,建议通过图书馆系统查阅纸质文献以确保准确性。
“吉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行必获吉
指行动或出行必定获得吉祥的结果,强调行为与吉兆的关联性。这一释义源自《周易·困》中的“动悔有悔,吉行也”,孔颖达疏解为“知悔而征,行必获吉”。
为吉事而行
指因吉祥之事(如婚礼、庆典等)而采取行动。例如《荀子·大略》提到“吉行五十”,指为吉事出行时的礼仪规范。
古籍用例
现代用法
多用于祝福语,如“兔年大吉行大运”,或描述与吉庆活动相关的行为。
“吉行”既包含行动结果的吉祥寓意,也指向吉庆事务本身的行为,兼具抽象与具象的双重内涵。其核心均围绕“吉”展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趋吉避凶的重视。
谤史变名易姓残春长春树抄近路倅廨戴凭席丢盔卸甲二望凡歌防患未萌肥猪拱门風標公子盖愆光趟孤蔽圭门龟山鬼王古邈涵畅汉国含利韩陵石横眉立眼画眉人教头积日累岁寄僧名拒人千里空水狂热匡衞揆格赖皮狗陵道凌坏美轮美奂木心石腹衲徒宁柢陴坞抢占襁杖弃官晴好清明火庆洽扫榻哨壶哨片省治十美图施糜数奇偷荣橐駞脱蹝围壍庨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