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咎的意思、谴咎的详细解释
谴咎的解释
谴责;责罪。《后汉书·刘恺传》:“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前蜀 杜光庭 《李忠顺司徒拜保护章词》:“俗怀咨怨,民抱伤嗟;有一於斯,式彰谴咎。” 明 曾鹤龄 《送许太守还任河间序》:“出纳甚严且密,毫髮不敢有违,违则谴咎立至矣。”
词语分解
- 谴的解释 谴 (譴) ǎ 责备:谴让(斥责)。谴责。 贬谪:谴谪。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咎的解释 咎 ù 过失,罪过:咎戾。负咎。以彰其咎。 怪罪,处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 灾祸:休咎(吉凶)。 怨仇:与臣有咎。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谴咎”为汉语合成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 “谴”本义为责备,《说文解字》释作“谪问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现代含义为“责备;申斥”,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天道对人间的责罚。
- “咎”在甲骨文中象人足踏危岩之形,《康熙字典》引《尔雅》注“咎,过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明确其双重复合义项:既指过失(如“引咎辞职”),亦表灾祸(如“咎由自取”)。
二、词义解析
作为联合式复合词,“谴咎”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二重释义:
•责备惩处:如《后汉书·蔡邕传》载“欲以改政思谴,除凶致吉”,此语境中特指因过失招致的官方责罚。
•灾祸惩戒:《春秋繁露》中“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的用例,体现古代“天人感应”思想下天象示警的特殊用法。
三、现代应用
该词属书面语体,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修辞场合。例如在史学论述中描述古代官员因失职被朝廷追责时,可表述为“御史监察不力终遭谴咎”。
网络扩展解释
“谴咎”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iǎn jiù,主要含义为谴责、责罪,强调对过错或错误行为的公开批评。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因过错而受到责备或道义上的谴责,既可用于他人,也可用于自我反思(如“自谴己过”)。
- 情感色彩:带有严肃性,常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表达对不当行为的不满。
二、用法与场景
- 公开批评他人
例如《后汉书·刘恺传》中“二府并受谴咎”,指因过失被朝廷公开责罪。
- 自我反省与追责
如“自谴己过”,表示对自身过失的责备。
- 灾祸或天谴的引申义
古汉语中偶用于描述灾祸(如“休咎”),但现代多用“谴责”本义。
三、出处与演变
-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后蜀代杜光庭、明代曾鹤龄等文人作品沿用,多与政治、道德层面的责罪相关。
- 现代使用:现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见。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例句或权威解析,可参考汉典()或《后汉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傍转绷盘儿兵主菜馔赤舌烧城辞解窜死打呃胆薄雕虫丁公藤废王分与氛浊脯醢浮朽好美环伺灰不答胡唚矫手齎贷柩辂举武聚麀空头汉烈汉隆燿麻秆梅家鸡内将军啮杀弄性尚气迁居谦语日元融为一体软熟软舁弱劣申列十分惺惺使五分适心娱目岁晏塌岸汤厨棠政蹋翼提壶枉攘枉诛微论违越文课龌浊无价之寶乌里八糟乌鲗小衣销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