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荒。 元 姚燧 《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在 太宗 世,所残 汉 上诸州之民,避荒 汴 洛 间。” 明 李中馥 《原李耳载》卷上:“过 获鹿 ,见饥民夫妇避荒,担内一子甫三岁,言爱此子者任携去。” 清 伊秉绶 《扬州》诗:“岂知郭外民,避荒饱风雨。”
“避荒”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避荒”指因灾荒或战乱而逃离原居地,即逃荒。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百姓为躲避饥荒被迫迁徙的行为。
需注意与“防灾”区别:部分现代解释(如)将“避荒”引申为“预防灾害”,但根据古代文献和主流释义,其核心含义仍为被动逃离灾荒,而非主动预防。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灾荒史相关词汇(如“流民”“赈济”),可参考《中国救荒史》等专著。
《避荒》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为了逃避饥荒而采取措施以保命或寻找食物。这个词语描述了人们在饥荒来临时采取的行动。
《避荒》这个词的部首是「辶」,拆分后可以分为「辶」和「艹」两个部分。它共有10个笔画。
《避荒》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饥荒时期的民众行为。在饥荒来临时,人们积极躲避灾害,采取各种方法寻找食物。在繁体字中,避荒的写法为「避荒」。
在古时候,避荒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甲骨文中,避荒的形态为「厄辵食」。而在金文和篆书中,避荒的写法为「避莣」。
1. 饥荒来袭,在这个小山村里,人们纷纷开始避荒,希望能找到食物。
2. 避荒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去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避难、避险、避难所、避世
躲避、逃避、躲藏、避难
面对、直面、迎难而上、勇敢应对
【别人正在浏览】